
吳凡,生命科學學院 2017 級 生物制藥專業 女,土家族,1999 年 7 月出生,共青團員 2018 年 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 2019 年 國家獎學金 2019 年 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 2019 年 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
“自學之聲發,每響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她叫吳凡,不平凡的凡。人如其名,成為國獎得主對她而言,更像是人生長途上的一塊路標,激勵她在這條道路上向著未知的遠方,向著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前行。 準備采訪前,她才剛脫下實驗服,從實驗樓中走出來。赴約時,吳凡臉上掛著輕松的笑容,很難讓人想到她是在開會和實驗課題間抽出時間接受采訪,身上還擔負著班長、院學生會副主席和19級新生班助的重任。 談到如何平衡學習和工作,她坦言,大一時的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瑣事而迷茫,“每天都很忙,睡也睡不飽,做事情好像也沒有做到很好,也沒有什么目的”。但只要堅持下去,不要忘記自己原本參與活動的初心,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就總會有收獲,也會逐漸摸索到獨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課業繁重,身兼數職,吳凡的秘訣是在睡前回顧每天學習的內容,將整理每一科目筆記的時間壓縮至周末,給自己留出充足的時間學習。她強調,“在大學里鍛煉和發揮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機會和時間有很多,但學習一定不能耽誤。在做好社團工作的同時,不能忘記也要把成績提上來。”至于各種活動的規劃安排,她習慣于在規定時限內提前完成工作,給自己留出更富裕的時間來應對突發事件,在小事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盡力做到與人溝通從容不迫,辦事周密妥當。即使有遺憾,也要在遺憾中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當然也會有痛苦和委屈的日子,當提及她的應對方法時,吳凡脫口而出:“跑步。”放空大腦,在操場上一圈又一圈地奔跑,跑累了就回寢室洗澡睡覺,“第二天又是精神滿滿的自己”。她認為,有些事情是自然而然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要學會適當放松。 對吳凡而言,過去的兩年是不斷積累經驗的時光,從懵懵懂懂尚不知曉自己專業情況的新生,到獨當一面的院會副主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走出的軌跡,終會成為日后成長的證明。社團工作中最難以忘懷的,是參與“善行一百”的經歷。身為勤工部干事的她,出于以身作則的想法和興趣,報名了這次活動,卻發現并不輕松。在勸募地點,行人的漠視習以為常,身體酸痛卻無法休息,冷風冷雨常伴身側,又苦又累無處言說。而當她遇到第一個愿意募捐的人時,那場景至今還印象深刻。“那是一個高中生,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拿出手機問我要怎樣操作。那天早上正好下雨,碰見他的時候天晴了,太陽照下來,也是很巧。大家都非常開心。”吳凡講得很簡潔,也很細致,陽光照向她閃閃發亮的眼睛,透露出她此刻回憶起,仍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感動和開心。這次經歷使吳凡充分了解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不足,激勵她從此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作為一個生物專業的學生,實驗室和教室、自習室可以說并稱為她待得最久的地方。大一時埋首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大二開始進入實驗室,跟著老師和學長學姐研究課題,每個周末都能在實驗樓找到她的身影。說到這里,吳凡笑道,“盡早進實驗室比較好,雖然只能做清理工作,但大家都是從這一步開始的,很累也很快樂,而且你能在學長學姐那里學到很多零零碎碎的知識,之后再做實驗更容易上手。”從清晨到深夜,只有身上的實驗服和不斷增高的實驗報告,知曉她的努力。直至大二那年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中,吳凡所在的團隊獲得了國家級二等獎的佳績,她的付出才有了回報。但她并不過多提及自己的成就,而是選擇將目光落在將來。 關于將來,她的目標很明確,讀研,讀博,一路深造。在吳凡探索適合自己道路的過程中,直系學長的指引給了她莫大的幫助。曾經以為自己不過是循規蹈矩地讀大學,考公務員,就此度過一生,但在學長老師的建議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后,她下定決心投身科研。對于自己的成績,吳凡很謙虛地說,“和上一屆優秀的學長學姐比起來,我其實還是太小了。”優秀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品質,她從身邊榜樣的身上學習請教了許多,她也因此向往并努力成為同樣出色的人。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她感到很充實,也堅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要去更高的平臺學習和發展是她的目標,也相信她一定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她的性格也是助她尋找到人生方向的主要因素。自小就性格外向的吳凡很少怯場,坦然面對各種狀況;大大咧咧的外表下還有一顆體察入微的心,做實驗要求的一絲不茍,做工作要求的細致周到,都是她幾經磨練后的結果。更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在生物科研的道路上勇敢追夢。她這樣認為,“生活中我也是一個普通人,大家都一樣的,就看你想朝哪個方向努力吧。” 在采訪的尾聲,吳凡希望同學們都能夠在大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天地,但不要迷失自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既然選擇了不凡,那便一路高歌;既然選擇了不群,那便堅守自己的路。人生之途漫漫,或有陰云,或有雨雪,但她總會迎來自己的陽光。
(來源:COSA雜志社國獎專刊《行與至》 編輯:馬靜 肖朵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