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欣妤

(圖片:美術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朱冬陽)
美術學院建筑學專業2018級學生標兵候選人朱冬陽,曾榮獲亞洲青年新秀獎提名獎、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南賽區三等獎、“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會湖北分會區三等獎、優秀學生獎學金、民族舞蹈大賽銅獎、優秀共青團員、創新標兵等榮譽,輔修金融學第二學士學位,保研至西南交通大學。
朱冬陽表示,地域性建筑以獨特的建筑特色和發展歷程成為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研究多民族文化發展和研究人類的習俗活動、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美學觀念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很多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冬陽在科學研究、課程設計上立志于地域性建筑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更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帶給了你什么?”“一顆悅納自己的心,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成長之路五味雜陳,但一路都是最好的風景。”關于“我們的大學”,這是朱冬陽的答案。

(圖片來源:學生標兵候選人朱冬陽)
扎根實踐,力行克己。朱冬陽說:“在學校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熏陶之下,我對民族地區的建筑形式和構造方式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她參與了鄂西土家族吊腳樓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課題研究,跟從導師前往湖北恩施進行實地調研,深入體驗土家族的民風民俗,并對土家族傳統民居吊腳樓進行詳細測繪并制圖,深深為木構建筑的無窮魅力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所感染。她也因此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建筑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朱冬陽跟隨團隊來到陜南漢中市寧強縣的青木川古鎮進行實地調研,調查發現該地區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輻射,民居建筑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和團隊伙伴一起撰寫了《陜南建筑文化特色與結構特點——以古鎮青木川為例》項目報告書并提出研發深度體驗古鎮旅游APP,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并成功立項,為陜南建筑賦予新的生命,向世人展示著歷史的風塵,期待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與“魂”。
“我認為,每一座建筑都體現著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它都有故事可講、有價值可尋。”朱冬陽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前往湖南長沙進行實地調研,研究樓閣建筑現存狀況、建筑特點、發展歷程及歷史風貌,和團隊伙伴一起撰寫《樓閣宜佳客——以長沙樓閣為例探究其建筑特點與發展歷史》項目報告書,希望找尋到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傳承逐漸消散的建筑文化。“每一次的置身其中,每一次的親手撫摸,每一次的研究探索,都能夠鞏固和加深我的建筑學理論知識,使我對建筑學的探索更加向往。”學習之道,貴在知行合一,朱冬陽做到了實實在在的自我,成為了特色建筑的守護者,厚重文化的傳承人。

(圖片:美術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朱冬陽)
螢火微光,奉獻自我。朱冬陽熱愛建筑學,感受著其豐富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作為班干部的她也積極參加校級迎新、圖書館采書、“善行一百”、捐獻物資等志愿活動,幫助別人,傳遞溫暖。在實習期間,她幫助同學們在學習建筑設計軟件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難,組織協調班級和任課老師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熱心奉獻著自我。
朱冬陽說:“我不斷地從志愿活動中汲取創造靈感、創作元素和文化智慧,同時,建筑學視改善人居環境為己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交織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足以見二者的重要性。青年時代,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高尚。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光明未來需要踏實開拓。我將繼續在建筑學研究之路上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為祖國貢獻力量。”
(編輯:于欣 易欽 審核:劉紅娟 上傳:易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