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玉玲

(圖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19級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中共預備黨員,曾榮獲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三好學生,先進個人,優秀導生,自強自立之星,優秀共青團干部(學生),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新標兵等榮譽,保研至廈門大學,立志于氫能研究。
馬玲指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能源問題亟待解決,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迫在眉睫,馬玲投身于新能源氫能制備領域,將國家需要與自身發展相結合,為推動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為此,她在大學期間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科研訓練,作為負責人主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參與研究手性二醇不對稱合成與催化、離子液體催化等課題,之后又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設計合成了一條便捷、綠色化的手性二醇合成路線,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于《大學化學》期刊、《Tetrahedron》期刊,并通過科普這一橋梁讓更多的人們了解科學。未來,馬玲將繼續走好自己的科研之路,擔起時代責任,為國家乃至世界的低碳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何形容你的大學四年?”“‘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出自劉禹錫的《問大鈞賦》,意為以勤奮不息為根本,以不斷創新為途徑,這便是我的答案。”

(圖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
櫛風沐雨,朝乾夕惕。“我不是在做實驗,就是在去做實驗的路上,我想為以后的科研多做些準備。”初遇民大,馬玲便早早制定了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規劃,因為熱愛物理化學,她堅定選擇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面對這一系統性強、綜合性高的學科,她始終嚴格要求自己,牢記“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一絲不茍的對待每一門課,永遠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馬玲深知在學習中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每天都會花費時間去鞏固老師傳授的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會努力自己去解決,從而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會及時跟老師交流問題,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讓她感受到了老師們的學術風采。在假期,她積極參與不同的學習打卡活動,以打卡的方式堅持學習,培養自己的習慣。
科研創新,勇闖難關。大二期間,馬玲進入助研崗位,在學院不對稱合成與綠色催化課題組研究手性二醇不對稱合成與催化、離子液體催化等問題,負責合成化合物、催化及反應條件優化等工作。2021年6月,馬玲作為負責人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最終成果發表于SCI期刊《Tetrahedron》,同時她以第二作者身份撰寫的論文也發表于《大學化學》期刊。“科研學習,是一個堅持與成長并存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可能會有很多時刻想放棄,但請相信,收獲的喜悅會讓你覺得科研是有意義與價值的。”

(圖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
競賽科普,挑戰自我。“科普作為一種橋梁,將(圖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圖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馬玲)復雜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人們真正了解科學,認識科學,熱愛科學,這便是科普的意義所在。” 2020年11月,馬玲參加了第四屆中南民族大學科普講解大賽,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氧化現象為大家講解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并獲得優秀獎。次年,馬玲參加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她所設計的大學有機化學綜合實驗獲得“微瑞杯”華中賽區二等獎,在這個過程中馬玲很感謝她的導師胡曉允老師以及實驗室的師兄師姐的幫助,她從胡老師身上看到了科研人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愛,也讓馬玲更加堅定了鉆研學術的想法,希望自己未來也可以擁有這份對科研的熱情與堅持。
服務同學,服務社會。“幫助別人、服務他人是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當代青年應該擁有的責任與擔當。”馬玲曾擔任學院團委學生會宣傳部干事、心理工作室部長、團委副書記,組織策劃了紅歌會、主持人大賽、心理健康征文等活動。她還是班級里的學習委員,積極處理同學們學習上的問題,配合其他班委建設良好班風,兩次獲得“先進班集體”榮譽稱號。馬玲說:“打好基礎,苦練本領,戒驕戒躁,沉下心來,不要讓快節奏的時代消磨自己的意志與耐心。作為青年的我們,要苦練本領、心懷夢想、勇擔重任,在發展自我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未來與國家發展相聯系,真正去做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編輯:于欣 審核:劉紅娟 上傳:易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