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慕華 藍文志

(圖片:外語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陳穎衡)
外語學院翻譯專業(yè)2019級學生標兵候選人陳穎衡,中共黨員,曾榮獲國家獎學金、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三好學生、優(yōu)秀共青團干部、優(yōu)秀學生干部、創(chuàng)新標兵、專四優(yōu)秀證書、德語四級良好證書、CATTI二級筆譯、三級口譯證書、全國高校創(chuàng)新英語挑戰(zhàn)活動詞匯賽全國三等獎、綜合能力賽全國二等獎、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全國二等獎、普譯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翻譯大賽一等獎、全國口譯大賽湖北省一等獎等榮譽,保研至華中科技大學,立志于科技英語翻譯實踐。
陳穎衡認為,翻譯不僅僅是文本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過渡,更是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翻譯也不僅僅是一門涉及語符轉換、意義傳遞的技巧,更是一項極富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性的活動。當前世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機器翻譯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翻譯行業(yè),陳穎衡敏銳地發(fā)現了科技翻譯領域巨大的潛力和光明的前景,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從“嫦娥五號”到“天問一號”,從“蛟龍”號到“奮斗者”號,我國科技事業(yè)方興未艾,朝氣蓬勃,中國正式邁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行列。科技翻譯者更要乘上科技創(chuàng)新這一東風,不忘初心使命,扛起復興偉業(yè)。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我國越來越多世界領先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需要在科技翻譯內容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以最為達意而自信的形式,呈現在世界科技舞臺上。陳穎衡不斷挑戰(zhàn)自我,面對加速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始終保持創(chuàng)新頭腦,在計算機的發(fā)展中找到科技翻譯的創(chuàng)新方向,得出許多有意義的成果,也更加堅定了心之所向——成為專業(yè)的、高水平的科技翻譯人才,讓科技翻譯在速度、精度、可讀性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
“如何概括你的大學四年?”“‘靜水流深,滄笙踏歌’是我一直秉持的信念,‘靜水流深’意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滄笙踏歌’意為即使艱難困苦也要坦然面對。我想,這便是我始終堅守的答案。”
知行合一,不驕不餒。“翻譯不僅僅是不同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和意義的傳遞,更承載著促進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譯技巧固然重要,但光有技巧是做不好翻譯的。”陳穎衡對文學翻譯十分感興趣,總是能從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開悟,在此過程中,她也一直在思考翻譯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為了尋找心中的答案,陳穎衡從入學以來始終對專業(yè)學習充滿熱情,連續(xù)三年保持翻譯專業(yè)學業(yè)成績第一、綜測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陳穎衡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共獲7項國家級、10項省市級、6項校級及4項院級專業(yè)類競賽獎項,曾代表學校赴京參加2021年“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全國總決賽,與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選手同臺競技,最終斬獲全國二等獎。“以賽促學,我不是為了參加競賽而翻譯,而是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通過競賽檢驗自己的實力,努力去實踐翻譯理念,去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我。”

(圖片:外語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陳穎衡)
“翻譯這條道路并不好走,有時候學了一大堆技巧,似乎卻沒有真正派上用場。”陳穎衡也曾懷疑過,但她始終相信量變必然引起質變,于是她轉而沉淀自己,一心練習。“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知比行易,行比知難。陳穎衡始終認為,人生有許多可能,只要下定決心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將更加接近內心想成為的自己。盡管取得了許多優(yōu)異的成績,陳穎衡卻并不滿足于此,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到翻譯實踐當中,將口譯與民族學領域結合,以學校民族學博物館為對象進行翻譯實踐調查報告,憑借自己出色的專業(yè)能力,為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網站提供筆譯服務。今年夏天,她成功通過選拔成為2023年杭州亞運會語言服務人員,為賽事提供翻譯服務。對陳穎衡而言,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驕不餒,才能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從那個凡事求中庸實則膽怯的自己,到每個機會都不放過事事往前沖的自己,我無數次切斷過自己的退路。”陳穎衡克服自我恐懼,勇于嘗試未知,不斷挑戰(zhàn)自我,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先后擔任班長、團支書、外院口譯隊隊長、禮儀隊隊長等;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入外院青協和外語學院“螢火”梁子湖支教隊;擔任《綜合英語》課程助教,協助教師負責綜合英語教學工作。一開始陳穎衡并未想到自己能做到這些事情,正是因為那份積極向上、克服恐懼的信念讓她成功涅槃,從此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成為眾多學生當中的佼佼者,也塑造了陳穎衡勇敢無畏的個性。

(圖片:外語學院學生標兵候選人陳穎衡)
陳穎衡認為,做英語翻譯工作,不僅需要敢于面對文化間的沖突與矛盾,而且翻譯作為一項面向大眾、面向世界的事業(yè),更需要心懷天下、中流擊楫的決心。放眼神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將成果書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一代代科技翻譯者的使命就是將世界上最為優(yōu)秀的科技成果帶到中國民眾的眼前,也需要將我國的科技發(fā)展的一卷卷成果播撒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就需要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漫長時空中,十年甚至幾十年磨一劍,不懈奮斗,攻堅克難,不斷提升科技翻譯工作的整體效能。科技翻譯者們既要勇于探索,又要堅持應用牽引,同時還要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研究真問題,在遇到的新困難面前,始終聚焦專業(yè)領域,專注科技翻譯工作,成為擁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優(yōu)勢的科技翻譯人才,支撐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程的發(fā)展,始終推動我國科技翻譯事業(yè)鏗鏘有力發(fā)展,不斷助力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向世界巔峰挺進。
隨著我國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中國翻譯迎來了第四次翻譯浪潮,翻譯的價值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凸顯。其中,科技翻譯的社會價值也愈加體現出其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正是因為看到了翻譯的社會價值,陳穎衡又再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選擇研究生階段在科技翻譯這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領域深耕,擔負起使翻譯促進世界各國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理解、共同發(fā)展進步的重任。
(編輯:于欣 易欽 審核:劉紅娟 上傳:易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