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融合,志惠民生”是中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院訓。近年來,學院大力弘揚院訓精神,鼓勵學生在寒暑假社會實踐中利用專業所學,了解不同地域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從2024年暑假至2025年寒假,有這樣一支實踐隊伍,他們奔走在調研的道路上,他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實踐豐盈自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了解他們的社會實踐吧。
一、緣起
2024年7月下旬,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西部民族地區的醫療設施建設情況,院學工辦副主任葉穎帶領一支實踐小分隊前往恩施建始,開展對湖北西部民族地區基礎醫療設施情況的調研。調研小分隊走訪了建始縣業州鎮衛生院和建始縣長梁鎮中心衛生院兩家鄉鎮衛生院,以及建始縣長梁鎮長梁村衛生室和建始縣業州鎮小埡門村衛生室兩家鄉村衛生所。調研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醫療設備短缺、人才流失嚴重以及醫院之間信息孤島化等問題;而鄉村衛生所則多面臨政策支持不足、就診環境艱難等困境。這一系列現實問題,引發了小分隊對當前城鄉醫療資源分配現況的深度思考。
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是否真正落實了“醫院間一對一幫扶政策”?大醫院和鄉鎮醫院的功能區分在哪?醫院在智能康養系統的建設與完善方面進展如何?系統的實際應用效果又如何?如何才能構建一個更為完善、高效且公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些疑問始終縈繞在隊員們心頭。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今年寒假,在聚集了更多學生骨干力量的基礎上,小分隊再次出發,展開深度調研。
二、發力
2024年12月25日,李旭老師帶領團隊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對醫院現有的醫療設備、醫健直連及智能康養監控系統的實施成效進行了全面摸底調研。該醫院通過智能康養監控系統,有效減輕了醫生和護士的工作負擔。具體措施有:運用電子計算機與身體傳感器采集處理病人信號,快速收集存儲醫療信息;以統一系統架構,經WiFi或5G網絡遠程通訊,實現數據信息共享,推動醫社合作;另外醫院還計劃引入人工智能,提升預判能力,優化監護系統。

圖為李旭老師(左二)帶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調研
2024年12月27日,葉穎老師帶隊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旨在了解高層級醫院如何采取措施解決醫療資源不平等問題,以及不同層級醫院應如何相互協調,共同構建更完善的醫療體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積極響應號召,推進醫療資源均衡發展項目,減少跨地區就醫;通過緊密型(醫院托管)和非緊密型(專家坐診、遠程會診)醫聯體合作提升合作醫院醫療水平;關注老齡化,合理分配康養機構設備成本構建康養體系;基層醫院與大型醫院合作,優化轉診服務,解決病患少、人才缺問題。

圖為葉穎老師(右三)帶隊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調研
2025年1月1日,核心價值觀全都隊成員前往十堰市太和醫院(武當院區)進行調研學習。實地參觀發現,太和醫院(武當院區)構建全院氣囊傳輸系統,提升運輸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優化運營。同時,院區融合傳統中醫與現代科技,開展針灸等特色服務,發揮中醫藥康復優勢,實現康養一體化。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太和醫院(武當院區)也面臨一些挑戰:醫院先進設備不足,限制了對復雜疾病的診斷能力,既加重了部分患者的就醫負擔,也讓就診壓力進一步增大;另外,醫院在醫健直連和智能康養監控系統的應用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

圖為核心價值觀全都隊在十堰太和醫院(武當山院區)調研
三、愿景
2025年寒假期間,小分隊分員通過梳理前期調研情況,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醫療體系發展面臨諸多關鍵挑戰:“醫院間一對一幫扶政策”的落實,需強化、監督與量化評估,保證幫扶精準且長效,助力鄉鎮醫療能力提升;明確大醫院與鄉鎮醫院功能區分是優化醫療資源布局的基礎,能讓各級醫院各司其職,形成有序分級診療體系。
智能康養系統的建設,要以實際應用效果為導向,緊密結合臨床需求持續優化,突破技術落地瓶頸,最大化發揮科技賦能醫療的作用。而構建完善、高效且公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需政府、醫療機構、科研院校等多方協同,從政策保障、資源調配、人才培養等全方位施策,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布,最終實現全民享有高質量醫療服務的目標,推動醫療事業邁向更高水平發展階段。
在日常的學習和科研當中,小隊成員將結合學院“醫工融合、志惠民生”的院訓,做以下工作:
推動醫工交叉研究:加強醫學與工程學科的交叉研究,探索新的醫療技術和設備,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關注智慧醫療發展:關注智慧醫療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醫療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開展科普教育與宣傳:通過科普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智慧醫療和中醫藥的認識和了解,推動健康科普知識的普及和傳播。
參與社會實踐與服務: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活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