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不斷夯實當代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將“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意識植根在各族大學生心靈深處,9月8日下午,來自五湖四海的民大學子們齊聚南湖園石榴園,共育一棵石榴樹,共聽一堂思政課。校長李金林,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宋發軍,黨委學生工作部、宣傳部、各學院師生代表參加。活動由宋發軍主持。
“我們的學校——中南民族大學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創辦的民族院校之一。多年來,學校因黨而生、為黨而立、跟黨而行,并孕育出‘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成為培養各民族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以及展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李金林動情地講述民大發展成就故事。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創辦的民族院校之一,中南民族大學更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此,需要我們全體師生能夠放眼整個歷史長河,從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脈絡中找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亙古真理。”李金林鼓勵同學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尋找人生的坐標,在腳踏實地的奮進中銳意進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繪就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最美同心圓。

李金林為師生上思政課。 羅宇晨攝
“初入民大,我看見錄取通知書上的雙子塔終于真實地挺立在我眼前,而今天,我認識到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和文化底蘊的高等學府,堅定了我的人生理想追求。我對‘新生’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我想,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也必將會因為遇見民大而獲得新生,實現人生跨越!”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新生吳佳芮堅定地說。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1級學生王妮對這節思政課印象深刻,“李校長的思政課讓我受益匪淺。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們各族同學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做到籽籽同心。”
采集家鄉水,澆灌團結果。中國的七大水系,貫通整個中國,養育著中華兒女。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世界屋脊發源,穿高山峽谷,匯百川入海,哺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詮釋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質。洶涌澎湃的黃河自西向東流經九省,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從涓涓滴滴的冰川融水向遠方綿延,終成波瀾壯闊之勢的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文明誕生和發展的搖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見證者......在各大江河流域,中華兒女共同生活在一起,攜手走綠色、和諧、團結的共同富裕之路,齊心譜寫著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采集來自五湖四海的家鄉水,將涓涓細流灌溉在石榴樹下,象征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促中華民族繁榮發展。”活動組織老師介紹道。“在開學前,我們對水系的采集工作做了系統的安排,通過前期宣傳,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在家鄉附近的河流和湖泊進行水樣采集。同時,由新生輔導員進行學生來源地篩查,提前聯系來自不同地區的新同學,讓他們在家鄉采集水樣,在開學的時候帶到學校來。”
據悉,此次水系采集區域包括黃河、黑龍江、雅魯藏布江、京杭大運河、洞庭湖、鄱陽湖等20多個河流、湖泊流經區,采集點自北向南、從西到東,遍及全國各地,共涉及阿克蘇、鄂爾多斯、銀川、拉薩、都江堰、荊州、岳陽、西雙版納、深圳、上海等100多個地方。
移步石榴園,共育石榴樹。李金林代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將已經裝滿來自全國各地水源、象征著青年學子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團結之水澆灌到石榴樹林里。隨后,各位同學依次將手中的家鄉水澆灌了石榴林。

同學們依次為石榴樹澆水。 羅宇晨攝
來自不同地方、與不同民族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水,融合在一起,共同澆灌共同培育石榴樹,象征著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團結精神,結出民族團結幸福果。
據悉,此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活動效果,已被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民族報、長江日報、極目新聞、荊楚網、長江云、武漢電視臺、武漢教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采訪和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