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時遠先生學術作品暨中國民族學“三大體系”建設懇談會在我校召開
作者:莫國俊 來源:學報編輯部
9月26日上午,郝時遠先生學術作品暨中國民族學“三大體系”建設懇談會在我校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人類學會會長郝時遠,湖北省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周鳳榮,《學術月刊》原總編田衛平,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原主編范軍,湖北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郭康松,四川大學四部委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石碩教授,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柏權等應邀出席會議。懇談會由副校長段超主持。
研討會現場。 駱帆攝
周鳳榮首先致歡迎辭,感謝郝先生長期以來對湖北期刊事業的支持。她表示,此次活動是湖北省首次由學報編輯部組織召開的名家作品專場研討會,具有創新性。在充分肯定我校學報政治站位和辦刊成績時,周鳳榮強調,要提高學報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不斷強化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質量;二是做好風險點排查,提高編校質量;三要銳意創新,努力打造品牌欄目和品牌期刊。四要主動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擴大學報的社會影響。
我校學報編輯部主任哈正利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欄目設置、歷年載文量、轉載量、論文獲獎、下載排名、引用排名,以及郝先生對學報的貢獻等作了簡要匯報,并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欄目建設,爭取把學報打造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學術品牌。
我校學報今年1-6期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專欄,連載了郝時遠先生的《獸之美者:滇象北往與貢象南來——基于歷史民族學的人象倫理關系考察》的長篇論文。會上,郝時遠先生詳細回顧了該篇論文的寫作緣起、寫作意圖和寫作感受、研究心得等。與會專家分別談了閱讀和學習郝先生學術作品的收獲和感想。大家一致認為,該文章成功有多處,一是選題精準新穎,二是研究方法創新,三是研究模式創新。作者從“滇象北往”這一現實的案例,對中國古代“五方之民”互動交流中的人象關系展開了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思考,論文吸收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史證資料十分豐富,既有細膩的歷史考據,也有深刻的現實觀照,釋讀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倫理關系。這種個案性和專題性研究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無疑為探索中國特色民族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郝時遠先生在會上發言。 黃瀟攝
根據郝時遠先生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三大體系·民族學”研究情況的介紹,與會學者深入探討了中國特色民族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邏輯內涵與現實意義,并聚焦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斷的學理化闡釋和話語體系建設,強調了民族學學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方面義不容辭的學術責任,同時就新時代民族學學科發展與多學科知識融通等相關議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據悉,本次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舉辦,是學報編輯部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深化作者服務創新的一個探索。同時,編輯部也希望借此進一步促進跨學科學術研討,引領學界自覺服務于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責編:劉瓊 審核:雷長生 上傳:馮珊珊 發布時間: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