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團結帶領廣大高校學子學報告、悟思想、振精神、思奮進,展示荊楚青年群體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精神風貌,10月30日下午,由湖北省委網信辦主辦,我校協辦,湖北長江云新媒體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總書記的話記心上·跑好這一棒”大思政課分享會在我校光谷音樂廳舉行。湖北省委網信辦副主任劉富煒,我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三朗扎西,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和學生代表到場觀看。分享會共邀請了7位不同領域的杰出代表依次分享他們敢想敢夢、勇做有為的青春答案。分享會由湖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阿喆主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澎湃之青春,續寫青春之荊楚、青春之中國!這一棒,一定棒!”分享會伊始,暖場片《跑好我們這一棒》向全場展示了波瀾壯闊的強國之路。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和青年考古專家郭長江帶來了第一課的主題分享——“跨越70年的考古接力”,從荊楚文明探源,在實踐中激揚文化自信的力量。方勤通過編鐘引出考古主題,分享了自己如何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用考古的方式將幾乎一片空白的曾國歷史變得清晰立體的故事。同時,他借用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事業的鼓勵與支持來勉勵自己和在場觀眾。
郭長江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考古公開課。他大學畢業后就加入湖北考古研究院,近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曾國考古的發現和研究。分享中,他巧妙地利用新媒體手段,把看似枯燥的考古史搬上互聯網大講堂,以風趣創新的形式將不為人知的曾國歷史娓娓道來。他表示,對于考古人來說,一項工作需要一群人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付出和探索。考古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傳承,他將繼續做好文化輸出工作,講好中國故事,書寫屬于新青年的“考古傳奇”。
我校優秀校友、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柳芳從事新聞傳媒行業16年,曾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并獲得首屆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她以“講小故事,看大時代”為主題,分別講述了自己在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和移民同吃同住、與同事們扎根基層以現實案例剖析各種形式主義以及采訪光谷首席科學家趙梓森的故事。

柳芳分享現場。 李佳薇攝
“飲水思源,莫忘來時路。我們找的不是水,是生命之源。”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隱水思源”團隊成員李思遠分享了團隊的“找水”故事。他們攻克“山區應急找水”這一難關,面對地震災難的應急響應,研發出生命救助最重要的水源預案,為貧困村找到屬于他們的“小康井”“幸福井”。
華工科技焊接自動化產品線總經理葉祖福以《做新時代的追光者》為題,結合華工科技在激光技術領域的艱難探索與研發成就,分享了華工科技的青年用成績回應外界質疑的故事——他們研發出的激光技術終結了外國企業對中國長達40多年的技術壟斷。葉祖福強調,正是由于華中科技的青年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和“無論如何都要把激光技術這塊硬骨頭啃下來”的狠勁,讓“中國制造”深深鐫刻在激光技術這一領域中。
武漢市青山區蔣家墩社區干事杜誠誠帶來題為《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光》的分享。“雖然現在仍然不能正常行走,但這不妨礙我努力地生活。”杜誠誠坦然分享了自己左腿高位截肢后投身公益的經歷,并表達自己“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特別想為他人撐一把傘”的信念,鼓勵青年學生們勇敢面對人生的“晴雨天”。
我校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副團長黃譯瑩分享了自己到達西北地區扎根基層、開展支教的故事。2022年,黃譯瑩前往新疆支教,為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貢獻青春力量,用身體力行寫下青春注解,踐行著“從民族地區來,到民族地區去”的莊重誓言。
據悉,我校研究生支教團成立于2012年,至今已接力選派了117名成員,先后在廣西三江、西藏山南、新疆塔城等中西部民族地區持續開展支教工作,累計服務學生20000余名。在此次分享會上,支教團成員莊嚴宣誓,表達了不負青春韶華、不負民大囑托、不負祖國期待、讓黨放心的決心與信心。

我校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現場宣誓。 李佳薇攝
動人的故事分享直擊青年學生的心靈。來自教育學院2022級學生李章申表示:“這場大思政課分享會給我帶來了許多啟示和感悟。這些嘉賓不僅有著豐富的學識和經驗,更有著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以他們為榜樣,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專業能力,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