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至16日,由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聯合主辦的第八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暨第五屆文獻語言學青年大會在我校舉行。來自國內及美國、日本、韓國等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26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6月15日,第八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交流中心開幕。我校校長李金林致歡迎辭,介紹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感謝與會專家長期以來對學校的關心與支持。

大會開幕式。 羅怡攝
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陶喜紅教授對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希望本次會議為文獻語言學作出新貢獻。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和文化傳承基地華學誠教授介紹了文獻語言學論壇、刊物、講座的基本情況,代表會議發起方和主辦方向我校表示感謝。著名語言學家、南京大學魯國堯教授對此次會議寄予厚望,并表示,北京語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強強聯合”,打造了第八屆語言學國際學術大會。
在大會主題報告環節,魯國堯、徐正考、蔣冀騁、李守奎、王華寶、徐時儀、任繼昉、汪維輝、楊建忠、李運富、張玉金、程邦雄、內田慶市、匡鵬飛、馮勝利、邵則遂、雷漢卿、謝榮娥等10多名國內外學者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他們或從分析文言寫作功能的歷史興衰衍變出發,提出在大學文科以“古”冠名的專業開設文言習作課的建議;或提出文獻語料鑒別的7個標準;或勾勒出古文字研究方法的演進過程;或討論古文字與訓詁相伴相生的密切關系;或論證語言演變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或評述“形聲”的實際含義和作用;或探討出土文獻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問題;或分析北京官話新資料的特點與重要價值。有的專家還討論了《漢語大字典》中的注音不規范問題,分析了上古楚語詞的鑒別原則與整理方法。

專家作報告。 劉蘭清攝
在大會分組討論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文獻語音學、文獻語法學、文獻文字學、文獻詞匯學、文獻方言學等領域的熱點論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文獻語言學各分支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研究材料包括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域外文獻等;研究課題豐富多樣,既有宏觀的漢語理論建構,也有微觀的字詞句研究考證;研究內容則涵蓋了文獻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基于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古代文獻語言與民族語文研究、漢字理論與漢字史研究等多個重要領域。
第五屆文獻語言學青年大會于6月14日召開。會議面向全國文獻語言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征集學術論文近200篇,經過專家評審,74篇論文入選。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經提名、討論、篩選、表決等環節,最終評選出12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