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9 日,“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新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匯聚了全國百余所高校的頂尖項目,覆蓋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等前沿領域。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館長高政出席活動。我校數字視光團隊研發的視訓平臺——兒童青少年近視數字化預防與治療一體化解決方案,過關斬將成功入選本次全國創新成果獎。
我校李云帆團隊的“數字視光——以 XR 技術為核心的兒童青少年視力訓練儀及數字視訓平臺”項目,在此次展覽中精彩亮相。該項目憑借技術原創性、社會價值與產業化潛力從全國數千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項目依托XR技術、數字孿生與 AI 算法,攻克傳統視訓場景受限、依從性低等痛點,打造國內首個“All in one數字視訓平臺”,突破硬件依賴,構建“軟件定義視光”的新范式,擁有了數字孿生復刻診療方案、輕薄化硬件設計、底層算法庫集成、智能中臺實時分析等創新成果。項目通過生物指標分析實現“千人千面”訓練方案,同時,VR 游戲化訓練提升了兒童參與度,數字平臺打破了醫療資源地域壁壘,展現了巨大社會價值。目前已累計服務超5000名用戶,訓練時長突破120萬分鐘。

“數字視光”團隊的創新成果展臺。 劉楊攝
項目負責人李云帆表示:“從實驗室到國家博物館,我們走了3年。當初在眼科醫院調研時,看到孩子們因近視而模糊的視野,深受觸動。那一刻,我們下定決心要用技術改變現狀。我們做的不僅是工具,更是連接健康未來的橋梁。”團隊成員肖娜也深有感觸:“無數次算法調試、硬件迭代,甚至通宵趕工,但用戶家長的感謝信讓我們堅持了下來。科技的溫度,在于它能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
在展覽期間,吳巖等各位領導嘉賓親臨我校展臺巡展,團隊成員和指導老師潘澤江教授現場對創新性成果、項目進展、育人成效及社會效益進行了專題介紹展示。吳巖現場體驗了實訓平臺產品和護眼小臺燈,充分肯定項目的先進技術和取得的階段性成就,并鼓勵團隊進一步向產業化方向邁進,助力兒童青少年近視難題有效破解。

吳巖聽取項目專題匯報。 劉楊攝
據悉,此次國家博物館專題展為期2個月,面向社會大眾進行巡展和科普。巡展當日,現場人氣高漲,眾多機構和個人對我校參展的項目和產品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要求體驗視訓產品并進行產品咨詢。他們在體驗后,表達了強烈的購買需求和合作意愿。

兒童現場體驗咨詢視訓系列產品。 劉楊攝
潘澤江教授表示:“‘數字視光’項目的成功,是我校國創基地‘以創新服務社會’理念的生動實踐。當初立項時,我們便確立了‘真問題、真需求、真落地’的原則,鼓勵學生從社會痛點中尋找科研方向。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高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探索一條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項重大的民生性課題。在指導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這群學生的韌性與創造力。他們不僅完成了技術研發,還主動對接醫療機構、企業,推動項目產業化,團隊始終保持著創業者般的熱情。”
據悉,此次展覽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展覽”2025年度首個展覽,聚焦國家戰略與青年發展,規劃“科技新星”“青春奉獻”“家國情懷”三大篇章,共有清華大學等101所高校、宇樹科技等118個項目參展,構建起一場跨越學科、融合實踐、傳遞夢想的對話,以實物、視頻、展板等形式全面展示新時代大學生的優秀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