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我校出品、民族學博物館策劃的非遺視頻《中華文化瑰寶:苗族銀飾》在學習強國平臺首發。視頻通過學術敘事與光影藝術的深度融合,讓苗族銀飾從館藏文物轉化為講述中華文化故事的“立體語言”。
《中華文化瑰寶:苗族銀飾》視頻依托民族學博物館的學術資源與館藏文物,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為載體,邀請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全國十佳科普使者韓曉樂博士,生動講述精美繁復的苗族銀飾背后的各民族“三交”故事。從銀料的經濟交往到走夷方的技藝傳播,從熔銀爐火的熾熱光影到鏨刻紋樣的精微細節,鏡頭語言生動詮釋了“火塑形、銀傳神”的匠人智慧,凝聚各民族智慧與力量,共創共享精神文化家園。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不僅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動例證。正如片中所言:“每一步都凝聚著銀匠先輩們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圖案都是苗族歷史文化的生動印記,是全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瑰寶?!?/p>

視頻截圖。 民族學博物館供圖
銀輝映照千年技藝,火韻鐫刻民族記憶?!吨腥A文化瑰寶:苗族銀飾》視頻創作突破傳統展陳模式,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文化敘事,通過現代傳播手段挖掘銀飾鍛制技藝中蘊含的美學價值、技藝智慧與民族精神,既實現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的傳承理念,更以高校學術資源為支撐,構建起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創新載體。
據介紹,此次視頻的制作旨在更好發揮文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創新活化民族學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文化基因,推動博物館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未來,民族學博物館將繼續以文物活化賦能文化傳承,讓非遺成為增進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