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冰冷的事件堆積,而是無數普通人喜怒哀樂的集合。”9月19日晚,著名作家馬伯庸應邀在我校大禮堂作了題為《歷史中的大與小》的專題分享。本次活動由圖書館與倍閱書店聯合承辦,是“書香長江”閱讀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校持續推進書香校園文化建設的舉措之一。

講座現場。譚艷霞攝
不同于宏大敘事的堆砌,馬伯庸的講述始終圍繞“人性”展開。他提起古代磚匠將磚頭當作“樹洞”,在泥坯上刻下最真實的心聲。“平衣石自愛,努力努力”是對豐衣足食的樸素向往;三國建寧三年的銘文磚上刻著“蒼天已死”的口號,提前14年埋下東漢亂世的伏筆,而“晉平吳,天下太平”則道出歷經戰亂的老匠人流露的太平期盼。這些刻在磚上的心聲,成了解讀時代的密碼。
除了磚瓦上的直白傾訴,馬伯庸還特別分享了湖北云夢秦簡中士兵黑夫和驚的家書。這些“要夏裝、要錢財”的字句,與如今大學生向家里求助的模樣別無二致,可這些書信最終成了兄弟倆戰死沙場的遺物,讓人唏噓不已。“從古至今,科技、社會在變,但對父母的眷戀、對生活的期盼這些人性從未變。”馬伯庸說,這正是歷史最動人的溫度。
現場互動環節氣氛活躍,來自多個學院的學生踴躍提問。外語學院2024級本科生馬海杰就“如何給小人物注入靈魂”提問,馬伯庸坦言:“我做了10年上班族,只懂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寫不了帝王將相,能借我的筆讓這些小人物‘復活’說幾句話,就很有意義。”

互動環節。譚艷霞攝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管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紀映好談到:“我們聽到的不只是歷史,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許多同學也表示,這場講座“有溫度、有故事、能共情”,進一步增強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和歷史閱讀的興趣。

簽名現場。王文溪攝
圖書館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以“小”見“大”,以生動多元的方式拓展了優質學術資源輻射范圍,為我校書香校園建設注入新活力。今后,學校還將持續舉辦高水平人文講座,引導師生在閱讀與思考中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雙一流”建設和高質量育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