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方龍被之中蘊含了喜與憂、生與死、動物與植物,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蘊含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它履行了文物承載過去、對話未來的職能,以一被納萬千。歡迎您來到博物館一睹真容!”民族學博物館的講解志愿者洪曉露以生動的語言結束了關于館藏文物黎族龍被的介紹,贏得臺下一片掌聲。11月19日上午,由民社學院舉辦的民族學博物館館藏“三交”文物講解大賽在學院八角樓報告廳舉行。
本次比賽共有28名選手參賽,參賽選手選擇一件民族學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作為講解對象,以多媒體等手段為輔助,結合“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內涵,講述文物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突出文物的共同性和融合性特征。
民社學院、民族學博物館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師庾華、高晶晶,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全國“十佳”科普使者化材學院李琳等擔任比賽評委。
在比賽現場,選手們以飽滿的熱情、自信昂揚的姿態向在場師生娓娓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次講解涉及土家族虎鈕錞于、黎族北流型銅鼓、苗族接龍服、京族金絲繡對聯等不同民族的文物。選手從外形、起源、用途等不同方面將文物的古今歲月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并深刻剖析了館藏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與深刻意義。
庾華老師對選手們的表現作了點評,認為本次講解比賽的選題涉及民族數量多、演講內容多樣、覆蓋面廣,體現了選手對館藏文物的深刻理解。李琳老師建議同學們注重講解的邏輯性和清晰度,重視PPT的制作,并就如何展現自信的姿態、把控好語音語調、運用肢體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指導。
經過激烈角逐,洪曉露、澤讓初、龍玥涵3位同學獲一等獎,龍清泉、周夢瑤、石佳雯、黃柏芊、王欣等5位同學獲二等獎,譚艷、孫一菲等8位同學獲三等獎。
據悉,此次文物講解大賽是“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系列活動之一,后續還將開展博物館策展大賽等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