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播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秋季開學以來,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
11月18日,在武昌區金地花園社區,民社學院志愿者們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入手,通過介紹各民族間服飾文化的互鑒通融,向社區小朋友們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中華民族文化自古以來的交往交流交融史。這是學院“道中華之美·美中華之道”“鑄牢”品牌志愿活動又一次走進社區并受好評。
此前,9月15日,學院組織志愿服務隊分別前往洪山區光谷實驗小學和南望山小學,向在校小學生開展本學期第一次“道中華之美·美中華之道——道中華進校園”“鑄牢”品牌志愿活動。課堂上,志愿者帶領學生們云游我校民族學博物館,借助視頻和圖文了解博物館內土家族木雕洗臉盆架和三滴水床,以及文物中體現的各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特征,并通過民族文物引導學生們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志愿者在南望山小學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楊文滟攝
自活動開展以來,民社學院不斷提升志愿服務品質,更新志愿服務內容,依托院團委志工部“本禹志愿服務隊”和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以“道中華”公眾號精品內容為載體,以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為抓手,邀請學院民族學、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專業教授作為指導老師,充分發揮學院特色學科優勢,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10月20日,志愿服務隊首次在光谷實驗小學宣講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同時由點及面,逐步拓寬志愿服務領域,以學院青年學生、學齡前兒童、在校小學生和養老院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打造“道中華之美,美中華之道”“鑄牢”系列品牌志愿服務活動,推動“鑄牢”意識進課堂、進校園、進社區、進養老院,讓一顆顆小小石榴籽根植濃濃民族團結情。

志愿者在光谷實驗小學宣講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董清平攝
據悉,本學期以來,民社學院先后在光谷實驗小學、南望山小學、楚都養老院、金地花園社區等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共19次,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