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一路學、一路講,民社學院這支“鑄牢”宣講團與武威“夢幻聯動”
作者:董清平 馬博博 來源: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民族高校與民族地區‘夢幻聯動’,共促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盛常開!”1月22日以來,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宣講團師生一行9人走進甘肅武威,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宣講活動,受到當地干群的一致好評。團隊成員一路走、一路學、一路講,在汲取新時代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威力量”的同時,送去千里之外的民大“石榴花香”。
一路走,走“三交”之路,探訪范圍深入寬廣。近年來,武威市充分結合當地豐富的民族“三交”史文化資源,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成果,奮力打造“天馬故里·石榴花香”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升級版。宣講團一行深入武威“一區三縣”,圍繞當地“三交”歷史、文物資源、文旅產業、社會宣傳、網絡數字、社區治理、城市創建,全方位多角度探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威經驗”。天祝藏族自治縣的移民新村、古浪縣的八步沙林場、民勤縣的南街社區、涼州區的古涼州故地都留下了團隊成員的足跡。
宣講團與武威市民宗委一行在民勤縣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合影。 刁國萍攝
一路學,學“鑄牢”經驗,實踐內容深入人心。學習實踐途中,宣講團以“歷史文獻法”“直接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實現學習實踐與當地“鑄牢”經驗的有機結合、雙向聯動。團隊成員在武威市涼州會盟紀念館,圍繞“涼州會盟”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聆聽講解并在館內拍攝相關微視頻,切身感受“涼州會盟”對中國民族關系史和漢、藏、蒙古民族史的重要影響。在天祝藏族自治縣文潤社區,宣講團一行詳細了解社區如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如何凝聚居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紐帶,切實體會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基層社區落地生根的重要性。
宣講團在民勤縣南街社區參觀交流。 刁國萍攝
一路講,講青年使命,宣講故事深入淺出。23日下午,宣講團成員馬欣、擺思蕊在古浪縣第五中學作題為《新征程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年行動與思考》的主題理論宣講。宣講中,團隊成員從青年視角出發,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分析如何實現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他們用“小故事”講“大道理”,同時介紹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大實踐、民大經驗,將深刻的理論內涵融入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案例中,并輔以相關視頻,以“青”言“青”語在學生心中播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金種子”,獲得在場師生的一致好評。
“講座很精彩,讓我第一次生動直觀地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作為青少年,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中堅力量。”古浪縣第五中學學生張潔瑩說。
宣講團作主題宣講。 董清平攝
“你們跨越萬水千山來到武威宣講實踐,與我們一起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添磚加瓦,希望今后我們走得更近、靠得更緊,形成共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合力!”武威市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王振賢說。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宣講團成立于今年1月初,是一支由學院團委老師和兩屆院學生會主席指導、集宣講宣傳為一體的年輕宣講隊伍,今年寒假也是該團隊首次集體宣講。團隊成員共有各年級本科生11名,來自民族學、歷史學等特色專業。團隊指導老師表示,宣講團此行積累了寶貴經驗,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料,今后將繼續擴充隊伍,開展常態化“鑄牢”宣講工作,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一路盛開。
責編:劉瓊 審核:雷長生 上傳:馮珊珊 發布時間: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