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美術學院“非遺薪火·美育共行”美育課堂系列共建項目煥新起航。我校民族美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姜小淵老師領銜的團隊攜手武漢市光谷第十小學,共同開啟面塑特色班美育實踐新篇章。
本學期課程以“五谷的奇妙旅行”為敘事脈絡,貫穿谷物知識、主食文化與節慶飲食等多元主題,將傳統非遺面塑技藝巧妙融入小學美育課堂,打造浸潤式感知、互動式學習與創造式表達相結合的非遺傳承新樣態。課程開展一個月以來,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動體驗,贏得了學生與家長的廣泛認可與熱烈反饋。
課程以“初識五谷”為起點。在光谷十小的教室里,面塑特色班的孩子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親身感知小麥、大米、黃豆等谷物的色澤、形狀與質感。在美院師生的專業指導下,孩子們動手制作“五谷感官瓶”,將不同谷物分層裝入透明瓶中,觀察記錄每一種糧食的形態特征和專有的色彩,在實踐中建立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初步認知。

認真聽講。美術學院供圖
隨著課程深入,孩子們在“主食的奧秘”單元中體驗了從小麥到面團的轉變。教師現場演示和面過程,講解“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孩子們用小手揉搓面團,感受物料從松散到聚合的奇妙變化,并在后續課程中學習制作彩色面團、創意飯團、動物造型面塑等,逐步掌握揉、搓、捏、壓等基礎面塑技法。

積極參與。美術學院供圖
課程設計緊扣歲時節令與文化禮儀,讓傳統文化浸潤日常教學。重陽節前后,孩子們學習制作重陽花糕,以面團為底,綴以紅棗、葡萄干等食材,體驗節令食品背后的孝親敬老傳統。臨近冬至,課程又引入“南方湯圓,北方餃子”的飲食比較,小朋友們不僅親手包制湯圓、餃子,更通過觀察餡料、聞識香氣,多感官理解不同地域的飲食習俗。

驕傲展示。美術學院供圖
“我們不僅教技法,更注重傳遞食物背后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姜小淵老師介紹,“比如‘年年有魚’主題課程中,孩子們用面團搭配紅豆、小米進行裝飾,最終塑造成魚形作品。在動手的同時,也理解了‘魚’在中華文化中所象征的豐收與吉祥寓意。”
本次課程延續“大手牽小手”互動機制,由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23級學生張知行、李雨欣擔任課程助教,協助專業教師完成技法演示、實踐輔導與課堂組織,有力保障了教學流程的順暢推進與操作安全。這一模式在提升小學生課堂參與感與創造體驗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搭建了寶貴的教學實踐與社會服務平臺。
“小朋友們在專業指導下,使用齊全的材料工具,接受系統又有趣的面塑教育,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尤為珍貴。”助教同學表示,課程兼具文化性、趣味性與實踐性,是對小學美育課程體系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