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校園中,你或許會看見這些身影:樹蔭下,拿著掃帚“唰唰”地掃著落葉;辦公室里,認真整理著厚厚的文件;圖書館書架前,仔細擺放好歸還的圖書;民族學博物館展廳中,身著民族服裝熱情講解民族文化……也許你不認識他們,但你一定知道,他們就是樸實無華、踏實奮斗的民大勤工人。
我校勤工助學工作始于1995年。25年間,一屆又一屆同學始終踐行著勤工理念,“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2015至2018年,我校連續4年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舉辦的“助學·筑夢·鑄人”主題教育活動中獲得優秀組織獎。近5年來,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績效考評成績在全國124家中央部屬高校中綜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勤工助學工作則是“獎、貸、助、勤、減、免、補”七位一體資助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隨著我校勤工工作體系日趨完善,勤工育人內涵日益豐滿,勤工崗位類型不斷豐富,從以往單一的保潔工作發展到如今的八大類勤工崗位,工資額度也不斷提升。從經濟資助到精神引領,我校勤工工作在不斷改革中升級換代,涌現了一批批表現優異的勤工人,打造了一支支能力卓越的勤工隊伍。
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統籌安排勤工工作,用心用情助力學生
藕香池旁、綠蔭掩映下的大學生活動中心三樓辦公室中,一群責任和情懷并具的同學守候在黨委學工部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為前來咨詢勤工工作的同學提供服務。
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學校資助中心老師指導下,協助相關部門安排學生勤工工作,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宣傳各類國家資助政策,組織開展培養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的各類活動。依托社會實踐基地平臺,大力開拓校外勤工資源,形成“校內+校外”雙渠道,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勤工學生的合法權益。固定崗招聘會、自立自強論壇暨評優評先頒獎典禮、“愛在同城·攜手遠航”社會實踐活動、五月文化月等是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品牌活動。

學生參加“愛在同城·攜手遠航”社會實踐活動。學工部供圖
“愛在同城·攜手遠航”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品牌活動之一,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同學報名參加,數統學院2019級陳雯就是其中一員。去年寒假,經過幾個小時的輾轉,陳雯團隊帶著前期準備好的資料,開啟了回訪位于廣西柳州柳城縣太平鎮的母校的旅程。她們結合切身經歷,宣講高校資助政策,為學弟學妹們解答疑問,其自然流暢的講解獲得了在場師生的一致好評。陳雯說:“很感謝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提供的這次機會,讓我可以回訪母校。這次活動給了我很多思考,也給我了更多前進的動力。”
作為勤工助學指導中心負責同學,化材學院2018級孫一帆已經在中心走過兩年多。回想當時,懵懵懂懂的自己,一路走來,收獲頗多。原本性格內向的他,在這里得到很多鍛煉,團隊輕松溫暖的氛圍讓他逐漸敞開心扉。“一見鐘‘勤’,欣喜相逢”,隨著時間的推進,每日熟知的工作逐漸變成一種情懷。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曾組織過前往湖北恩施的支教活動。回想起那段時光,陌生的環境、未知的挑戰、第一次體驗當老師奇妙的感覺,孩子們對支教同學的熱情,陪伴孩子們成長的日子讓孫一帆至今記憶猶新。“教導那些孩子,正如勤工助學一般,以奉獻為主旨,希望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孫一帆告訴記者,勤工崗位分為流動崗和固定崗兩類工作崗位。目前全校勤工助學崗位已經達 1900 余個,每年資助貧困學生16000 人次,每年專項經費投入達到 500 余萬元。
在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成立25周年暨2020年度自立自強論壇舉辦之際,為了更好展現勤工助學同學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引導其他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精神,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特舉辦以“書寫勤工故事,展示自強風采”為主題的征文比賽,目前比賽正如火如荼地舉行著。
在勤工助學隊伍中,民族學博物館志愿服務隊和圖書館勤工助學團隊頗具特色和亮點。
民族學博物館志愿服務隊:講解民族文化,傳達民族情懷
南湖之濱,坐落著我校民族學博物館。每天早晨8點剛過,博物館志愿服務隊第一批來值班的同學便已準時到達。開關展廳、檢查展廳內設備的情況,如此,便開啟了他們一天的工作。
民族學博物館對公眾實行免費開放,團體和個人參觀需要提前24小時預約。在辦公室值班的志愿者同學通常會接電話處理預約事務,確認參觀的人數和參觀的對象,最后再把時間和人數寫在辦公室的小黑板上。博物館每批次接待的人數僅限50人,若同一批次的人數超過了二三十人,就會有兩名志愿者講解員分批進行講解。

志愿者進行講解。學工部 供圖
身著民族服裝,整理好儀表,志愿者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現在游客面前。講解詞早已爛熟于心,日復一日的講解工作中,幾乎不會出差錯,這些都緣于他們長期的堅持和不懈的付出。2018級民社學院的譚可欣回憶自己的志愿經歷時說:“最初開始背誦的時候,講解詞的體量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每天都要拿著厚厚的一沓講解詞,在空曠無人的展廳里反復背誦,直到可以‘倒背如流’。”此外,并非所有游客參觀時聽到的講解詞都如出一轍,針對不同群體的游客,志愿者們都有相應的講解方法。在面對年齡較小的游客時,志愿者們則講解得更通俗易懂,還常常與他們互動,吸引他們更好地理解講解內容。
志愿服務不僅限于館內,志愿者同學曾多次走出校門,前往學校附近社區及小學開展科普活動,講解蠟染、扎染技術,在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還會在一些小游戲中培養孩子們的民族情懷。
在獨具民族風情的民族學博物館工作,每日受到深厚的歷史文化熏陶,同學們自身的文化素養及民族知識也得到了提升。而游客的一句真誠感謝,都會讓大家感到由衷的自豪。
圖書館勤工助學團隊:整理圖書一小步,熱愛讀書一大步
圖書館勤工助學團隊由133名成員組成,因負責工作類型不同,分為資源建設部、技術部、咖啡屋、特藏部、南書院、期刊閱覽室、南方少數民族文獻共7個團隊。各團隊齊心協力,為維護圖書館的秩序、環境而努力。
位于圖書館頂層的咖啡屋,有著淡黃的桌布、柔軟的沙發、小巧的蒲團,透過玻璃窗,還能博覽南湖美景。如此愜意的環境吸引了大量學子前來,點上一杯醇香的咖啡,打開書本,在寧靜中享受學習。備受大家喜愛的咖啡屋,正是由勤工團隊的同學打理的。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細心地學習制作咖啡、手工拉花,仔細清洗餐具、打掃衛生。干凈的桌面、地板,經過了消毒、可放心使用的餐具,均是他們的工作勞動成果。“看到大家喜歡到這里學習,我也很開心。不忙的時候,還可以借用場地自習。”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楊嘉敏說道。在家時,她便常常協助家人做家務,于她來說,咖啡屋的工作也類似于家務活。學校本就是第二個家,幫忙做事也是應該的。
細心、謹慎,這是加入特藏部尤其需要的品質。褐木書架上,貼有獨屬索書號的書籍整齊陳列著。年代久遠的藏書,紙張微微泛黃,但經過同學們的悉心處理,它古老而端莊的氣質得以保存。熟練地按照索書號將書籍上架,細心地為書籍重新貼標,對破損書籍進行修復整理,這便是特藏部成員的職責。今年是美術學院2018級肖雨蓓加入特藏部隊伍的第二年。搬書、整理,對于女生來說的確不易,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圖書館的工作,也讓她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她告訴記者:“曾經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搬書、整理都是我做,感覺工作很累。但現在有新的同學加入幫忙,工作輕松了許多。和其他同學的協作、交流讓工作充滿了樂趣。”

圖書館志愿者正在工作。余思溢 攝
圖書館幾支隊伍中,南書院的同學“下班”最晚。每日夜晚10點,南書院熄燈,也是同學們上崗之時。他們整理桌椅、打掃衛生,將大家未帶走的書本暫時收入儲物室,為明日清晨前來學習的同學提前打點雜務。南書院隊伍的10名同學,皆是男生。“工作中感覺最重要的是責任感,每晚的熄燈、收書,是為大家服務。給自習的同學提供更好的環境,是我們的責任。雖然工作有時會影響到正常生活,但我仍然很喜歡。”文傳學院2017級陳濤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說,剛加入這支隊伍時,有時晚上下課后徑直回了寢室,又連忙趕到圖書館。如今,大四的他正在準備考研,南書院的工作便成了復習功課后順手之勞。他說:“我喜歡南書院,即使不作為勤工任務,我也經常來這里自習。所有工作都需要時間和心血,何況是我喜歡的工作,定不會放棄。”
青春的路上少不了奔波與汗水,但不經風雨,怎會收獲成長?偌大的校園里,這樣一群樂觀向上的勤工人,他們自助助人,用奮斗寫就充實人生,用激情為青春增添色彩,在新的起點上揚帆遠航。
(編輯:劉虹 來源: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