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學院本科生冉思向榮獲第22屆IEEE通信技術國際會議“最佳口頭報告獎”
作者:趙忠科 左爽 來源:電信學院
11月11-14日,在第22屆IEEE通信技術國際會議(ICCT)上,電信學院楊春勇教授負責的智能通信團隊智光實驗室2020級本科生冉思向同學作為第一作者、倪文軍副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Curvature-Sensitivity-Enhanced Fiber-Optic Sensor Based on Bragg Hollow Core Fiber入選會議論文集,冉思向同學的英文口頭匯報榮獲 “最佳口頭報告獎”。
本屆會議在江蘇南京(線上)舉辦。會議期間,技術委員會和專家小組遴選出“最佳口頭報告獎”以表彰優秀口頭報告學者。本次會議論文投稿總數為598篇,其中僅有42項獲獎,獲同類獎項的有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的優秀博士生和碩士生,冉思向是唯一一名獲得該獎項的本科生。
冉思向同學的英文口頭報告主要介紹了基于布拉格空芯光纖反諧振導光機理與微尺寸的纖內干涉原理,并實現了大動態范圍下光纖曲率和溫度雙參量的傳感檢測。會議論文將發表在IEEE Xplore,并被EI、Scopus等檢索機構索引。
冉思向(右)與同學趙忠科合作開展特種光纖熔接實驗。 電信學院供圖
近年來,電信學院智能通信團隊智光實驗室圍繞基于布拉格空芯光纖開展了光聲檢測/成像技術與光學軌道角動量通信的相關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計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
據悉,IEEE通信技術國際會議由中國通信學會與中國電子學會于1986年聯合發起,會議內容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的各個方面,是我國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最高水平的學術活動之一。此次會議圍繞5G通信與網絡、網絡與無線通信、網絡信息安全、編碼和信號處理和傳感器與無線傳感網絡等多個專題展開,吸引了全球20多個國家的5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責編:劉瓊 審核:潘文君 上傳:馮珊珊 發布時間: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