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十九屆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會議主題為“數字社會與民間法”。本次會議由我校法學院與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中南大學未來法治研究中心、《民間法》集刊編輯部協辦。來自全國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南湖之濱,共同研討民間法在數字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發展趨勢。我校副校長段超、法學院師生代表參加了研討會,法學院院長潘紅祥主持開幕式。
段超致辭,歡迎各地專家學者來校砥礪學術,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的舉辦,為民間法、民族習慣法研究貢獻新力量。全國著名法學家、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謝暉教授致辭,分析了數字時代民間法研究的努力方向,提議對平臺規則進行聚焦和研究。

會議現場。 汪化睿攝
在主旨發言環節,南開大學于語和教授、湖北大學魏敦友教授、西北師范大學牛綠花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瞿見副教授先后作報告。報告分別題為《口號治理功能的歷史考察》《現代性的超越性祛魅與法治中國的兩難:從金觀濤〈軸心文明與現代社會〉與於興中〈素質數養〉談起》《新時代如何研究習慣法:以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為視角》《“依口代筆”與“依稿代筆”:清代清水江契約的代筆方式》,為習慣法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強調社會發展必須強化制度治理等。
此次會議分為3個單元進行,3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民間法基礎理論與少數民族習慣法”“民間規范的經驗研究”“數字社會的民間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分別作主題發言。發言人結合實際,分析了民間法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和睦的重要價值和功能,從方法論上反思了民間法的研究范式,揭示了民間法的運行現狀、運行機制與運行策略,分析了數字時代平臺規則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煉出數字社會的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數字權利、新興法律主體等富有學術價值的問題。
閉幕式上,謝暉教授對來自全國各地持續關心民間法、習慣法研究的專家學者,對辛勤付出的主辦方、協辦方各單位表示感謝,并現場賦詩,高度肯定了本屆會議的研討成果和價值。據悉,第二十屆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將由懷化學院、新疆理工學院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