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在利川市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柏楊壩鎮政府及長陽林中冠菌業有限責任公司支持下,我校利川產業技術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利川市天麻種植模式示范”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種植的天麻進入了采挖階段,測試結果顯示種植成效良好。
天麻是蘭科、天麻屬腐生草本植物,已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其無根無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需依靠蜜環菌供應營養生長繁衍,因而種植天麻的第一步是培育優質蜜環菌材,第二步才是引購天麻種,并及時與蜜環菌材伴栽。天麻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應用歷史,但因對天麻的植物學特征和生長發育習性不清楚,古代和近代一直未實現天麻的人工栽培,僅靠采挖野生資源供藥用。1963年,著名的藥用真菌培養、藥用植物栽培學家“天麻之圣”徐錦堂在利川首次分離出“蜜環菌”,標志著人工栽培獲得成功。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天麻單產獲得了極大的提高,發展天麻產業逐漸成為廣大欠發達地區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為助力鄉村振興,我校利川產業技術研究院決定實施“利川市天麻種植模式示范”項目,由資源與環境學院李立忠副教授與藥學院李小軍副教授負責。2019年,李立忠老師開展前期調研,2020年開始進行種植實驗。該項目采用有性繁殖培育麻種,用剪枝配合蜜環菌仿造天麻天然的野生環境,至2022年完成了10畝林下栽培,并為當地培訓了技術骨干 20 名。目前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海拔1883米的柏楊壩鎮紅巖村種植測試結果表明,畝產達到2400公斤,品質優良,一級品率達68%。按2023年鮮天麻收購價格12-15元/斤計算(惠農網即時報價),每畝產值可達8萬元左右。
在今年豐產的基礎上,該項目計劃在柏楊壩紅巖村開展重點推廣,力爭在 3-5 年之內,實現示范帶領利川200 戶林農增收萬元的致富目標。此外,該項目還將在當地建立利川產業技術研究院試驗基地和教研實習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