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學術會堂舉行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學院院長陳祥軍在開學典禮上講話,他期望同學們超越工具思維,筑牢人文根基;善用AI賦能,而非被其定義;深入田野現實,感知生活溫度;堅守價值理性,彰顯人性光輝,在中南民大民社院學有所成,思有所得,度過一段無悔的青春歲月!

AI時代,我們如何度過大學時光?
——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院長陳祥軍
親愛的2025級新同學們、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南湖之濱、雙子塔下,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你們,加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你們的到來,為這座擁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學府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也讓我們對未來的探索充滿了更豐富的可能性。
你們踏入校園的這一刻,就站在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交匯點:一個智能技術蓬勃迸發、深刻重塑社會形態的AI時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滲透到學術研究、社會運行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帶來效率的革命、認知的拓展,也帶來倫理的挑戰、身份的焦慮以及對人類獨特性的深層追問。在如此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度過大學時光?”這個經典之問,便被賦予了新的緊迫性與特殊的意義。
作為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求知者與探索者,你們所選擇的專業,恰恰是在這個時代最能彰顯其洞察力、批判力與人文溫度的領域。AI擅長處理海量數據、優化模型,但它難以真正理解文化的深層脈絡、社會的復雜肌理以及人心的微妙情感。而這,正是你們未來四年乃至更長時間所要錘煉的核心能力。在此,我就“AI時代,如何度過大學時光”向各位同學提出幾點期望:
第一,超越工具思維,筑牢人文根基。AI是強大的工具,但大學教育的目的絕非僅僅是學會使用工具。它更在于培養健全的人格、獨立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希望你們充分利用學院、學校乃至武漢高校的優質資源,潛心閱讀經典著作,與先賢對話,與不同的文化觀念碰撞。在AI能快速生成文本的今天,更顯珍貴的恰恰是你們通過慢閱讀、深思考所獲得的批判性思維、歷史縱深感和對多元文化的同理心。這片人文沃土,將是你們應對技術洪流時最穩固的精神錨點。
第二,善用AI賦能,而非被其定義。擁抱技術,而非畏懼技術。我要鼓勵你們積極學習并善用AI工具,讓它成為你們學術探索的“加速器”和“望遠鏡”。它可以協助你們梳理文獻、分析數據,但切記,你們才是研究的主體。要始終要保持清醒的問題意識:研究的出發點是真實世界的人類困境與社會需求,最終的歸宿也應是增進人類的福祉與理解。用你們的專業智慧去駕馭技術,思考如何用AI更好地服務田野調查、促進跨文化溝通、破解社會不公,這才是“賦能”的真正含義。
第三,深入田野現實,感知生活溫度。人文社科的知識,永遠不會只存在于文獻數據庫或算法模型中。它蘊藏在城鎮街巷、田間地頭和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無論AI如何發展,“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這些最樸素的方法,其所獲得的鮮活、立體、充滿生命感的認知,是任何機器無法替代的。希望你們勇敢地走出舒適區,扎根中國大地,用腳步去丈量社會的多樣性,用心去傾聽和理解他者的故事,在具體的實踐中驗證和反思,去獲得那份獨有的、有溫度的洞察力。
第四,堅守價值理性,彰顯人性光輝。AI時代,算法可能隱含偏見,技術應用可能帶來新的倫理風險。你們所學的專業,自誕生之初就蘊含著對公平、正義、包容、文化尊重等價值的深切關懷。希望你們在大學期間,不僅要追求“何以可能”的技術理性,更要不斷追問“為何而行”的價值理性。思考技術進步的社會后果,關注數字鴻溝、關注技術倫理、關注人的主體性,努力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實踐者,確保技術的發展始終導向人的解放與社會的和諧。
對于,如何度過大學時光?我想送給大家十個字:讀書、寫作、思考、交流、實踐;在閱讀中發現興趣,在寫作中內化知識,在思考中提升認知,在交流中認識自我,在實踐中驗證真知。這十個字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能力體系,能助你們開闊眼界、消除偏見、突破自我、明確方向。如果持之以恒,你的大學時光將會是其他人的兩倍或三倍!
今天我還特別邀請了幾位優秀校友為你們送來囑托和叮嚀:
2012級民族學本科畢業生李旭東,目前就職于內蒙古大學民族學系。他為大家帶來三點建議:
一是,專心致志做事。不論上課聽講、讀書寫作,還是日常生活,都需一心一意、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將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
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需要認清、探尋和辨明什么是自己最為關心的、為之心動的事,明確目標,付諸行動。
三是,關注身邊世界。在當前時代,我們更需從實求知,自覺把專業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連接,理解與反思自身周圍的經驗世界,回應社會和國家的需求,踐行邁向人民的專業旨趣。
2020級民族學本科畢業生高致遠,目前就讀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專業研究生二年級。他也帶來三點建議:
首先,還得是要建立興趣。人生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玩最想玩的、吃最想吃的、學最想學的。最好就是多走多看多溜達。大學四年的學生證去很多地方都可以打折,趕緊出去領略下各種風光。
其次,就是多看書,多跨學科交流。本專業的奠基書肯定要多看,同時也要關注歷史、哲學,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深度。那些流傳至今的學術著作,都是建立在對歷史和哲學細致地思考上才得來的。
第三,有一些人類學和人文社科彌足珍貴的東西,希望我和大家能夠共同領悟到——共情。諸如項飆就在以“重建附近”嘗試解開當代年輕人心中的枷鎖。如果我們去看一千年前的人們,很大概率是在想他們的技術真是不發達,他們的思想真是落后。但是我們換一種視角去看,這些儀式是否是讓他們對事情抱有希望的手段?這些儀式是否也是他們在當時條件下的最優解?母愛、親情這些亙古不變的情感我們是否也會為之動容?因此,衷心希望在四年學習中,我們能夠用人類學的共情去看待歷史和當下。
白聰:2021級民族學本科畢業生,今年剛考入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他送給大家四條建議:
首先,大學學習在于突破認知的邊界。民族學是通過觀察、研究“他者”,來反思自我的學問。希望你們保持同理心,尊重差異,拓展視野。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知識,更可以通過田野調查來創造、生產知識。
其次,學術貴在興趣和沉淀。建議廣泛閱讀學科經典書目,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讀書永遠是豐富學識、增長才氣的第一選擇。同時養成批判性思維,不唯書,形成自己的見解。
第三,大學是自我塑造、雕琢的過程。人生和學術都需引路人,多跟老師交流請教。多嘗試、多探索不同的人生方向。我們的專業既是書齋里的學問,也是土地上的實踐。
第四,希望你們走出宿舍,去體驗生活。與朋輩交流、去武漢其他高校參觀學習,聽感興趣的澤霖講壇,逛武漢城市,看長江夜景,如此種種,豐富的大學生活遠比在宿舍玩手機有趣。
以上幾位校友的叮嚀和囑托都有著諸多共性。
總之,同學們,大學是一場美妙的探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蛻變。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AI時代,愿你們在民社院的每一天,都能既保持對技術的敏銳,更涵養人文的深度;既擁有仰望星空的視野,也具備腳踩大地的堅實。最終,成長為能夠理解過去、洞察現在、塑造未來的卓越人才。
最后,祝愿你們在中南民大民社院學有所成,思有所得,度過一段無悔的青春歲月!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