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來屬于草原,為奔跑而生。它的基因里刻著奔跑的指令,因而不會畏懼草場的遼闊,只會選擇無盡的奔跑。對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工程專業2022級的本科生余文杰來說,他的草原,就是代碼和算法的世界。
從初入大學時略帶靦腆的新生,到如今保研至華中科技大學的直博生;從初踏競賽場成果不佳,到在全國賽事中屢獲佳績;從專注計算機領域,到將AI技術應用于金融、農業、地質等跨學科項目……他的大學四年,恰如一匹駿馬,在代碼與算法構成的廣袤草原上,留下一串堅實而奔騰的足跡。

百煉成鋼,從競賽小白到代碼高手
“當時填的6個志愿,全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回憶起初入大學時的選擇,余文杰眼中仍閃爍著對代碼世界的熾熱。他很快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節奏——30%精力投入課程,70%課后摸索。正是這種對自主探索的重視,讓他在大一就加入了ICPC實驗室,開啟了長達3年的代碼訓練。
競賽之路并不平坦。大一時競賽成績不佳,進入大二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系統的訓練中。“每天下課,我不是回到實驗室,就是窩在寢室刷題。”他回憶道。然而接連參加的幾場競賽屢屢受挫,更讓他感到壓力的是,密集的訓練影響到了學業。就在他彷徨之時,班導師李波教授注意到了他的低迷狀態,主動伸出援手。“李老師多次找我談心,給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引導。”而偶然映入眼簾的一句話點醒了他,“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這讓他懂得了沉著從容的珍貴。在老師的關懷和自我的勉勵中,他最終走出了那段低谷。
競賽路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幕,發生在2024年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重慶區域賽。當時,余文杰右手骨折,僅憑4根手指活動,敲打代碼主要靠隊友。然而,當遇到一道他思路清晰而隊友們無從下手的題目時,他毅然上場,“那道題寫了將近40分鐘。”當代碼最終通過時,隊友們的歡呼聲至今仍在他耳邊回響。這份于逆境中堅持的勇氣,已成為競賽賦予他的最寶貴財富。

余文杰(右一)參加2024年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重慶區域賽。
隨著經驗的積累,他也形成了自己的競賽哲學:團體賽靠分工,個人賽靠冷靜取舍。面對個人賽的壓力,他學會了在最后關頭保持鎮定,“說不定就通過了”。這種從容不迫的心態,讓他在后續的藍橋杯、百度之星、睿抗機器人開發者大賽中屢創佳績。
“持續3年保持高強度的參賽狀態,讓我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這份底氣,也讓他從容應對著人生中的每一個挑戰。
孜孜以求,從靦腆少年到朋輩引路人
初入大學時,余文杰靦腆內向,但內心深處渴望突破的勇氣讓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競選班長。這個看似沖動的決定,卻成為他大學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3年的班長經歷,讓余文杰深刻體會到這個職位背后所承擔的責任。“同學們在大學期間都有自己的打算,很難讓大家一起進行線下活動。”為了更好地完成班級工作,他積極地與同學們交流溝通,深入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狀態、心理狀況和家庭情況,給予相應幫助。
從被引導者到引導者,這個轉變在大三擔任班助時尤為明顯。“我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大家,希望新生們能盡快適應大學節奏。”他時常約新同學聊天,在輕松的氛圍里,大一同學對學業壓力的無措、對社團活動的好奇,都愿意向他傾訴,而他也樂于分享自己的心得。
那個一度靦腆的少年,如今已能在各種場合從容表達,并將這份責任感,內化為前行路上最堅實的品格。
跨界探索,從技術研究到產業錘煉
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朱劍林老師是余文杰參與科研項目的領路人,在大三上學期主動向他伸出橄欖枝,邀其負責國泰基金項目。這份寶貴的信任,為余文杰打開了科研的大門。
余文杰的成長軌跡橫跨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他的第一個重大挑戰,是作為負責人承擔“基于國產化的組合管理平臺”中的“交易要素識別”模塊。債券詢價交易中,交易員不規則的電話話術是核心痛點。“比如2.13這個數字,既可能代表日期,也可能表示匯率,”余文杰解釋道,“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交易員也容易混淆,更別說機器了。”
面對這一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經典難題,他從零開始。最繁重的是數據工作——他與老師、同學協作,在一個月內清洗、標注了6000余條原始數據。為了提升模型效果,他大膽地通過編寫腳本進行數據增廣,將數據集擴充至40000條,歷經10余個版本迭代才篩選出質量達標的一版。技術上,他采用“BERT+BILSTM-CRF”聯合架構,使模型能綜合理解上下文,成功解決要素歧義問題。該項目已部署于華為昇騰平臺,并申報2025年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獎。回首從0到1的全程,他深有感觸:“理論分析與實際效果并非1:1。不能只靠嚴謹的理論推演,更要大膽實踐。”
實驗室是技術的“練兵場”,產業一線則是技術的“試金石”。在武漢金山辦公的實習經歷,讓他親身體驗了產業界對技術落地的嚴苛要求。作為C++開發工程師,他的首要任務是保障用戶體驗,負責金山文檔適配最新的iOS 26系統。新系統的“液態玻璃”視覺效果導致應用內多處按鍵失靈。此前未接觸過蘋果開發的他,靠著鉆研開發者論壇上的經驗帖,通過代碼靜態分析和真機調試,逐一定位并修復了這些兼容性隱患。

余文杰初入金山訓練營(左一)。
此外,他還參與了WPS Office“AppLink”跨平臺功能的測試,協助定位iOS與Android雙端功能邏輯不一致的問題。這段實習讓他完成了從研究者到工程師的思維轉變:科研追求創新,工程則追求穩定與效率。
站在新的起點上,余文杰如一匹嗅到遠方青草芬芳的駿馬,正向著更為遼闊的科技前沿奔騰而去。前方或許有更陡峭的山坡、更湍急的河流,但對一匹真正的駿馬而言,這些都是讓奔跑更加精彩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