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科基本情況:藥學學科始建于 2003 年,現已形成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民族藥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向,在菌物藥、民族藥和天然藥物研究方面形成特色。2006 年獲藥物化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19年升為藥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018 年自設民族藥學二級學科博士點。五年共培養碩士生 100人,在讀 126 人,在讀博士 4 名。承擔的國家專項、973 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 29 項。發表論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180 篇。獲省部級 4 項科技獎、授權的 37 項國家發明專利、以及主編出版的 10 余部藥學相關專著。學生培養質量高,五年就業率均為 100%。
2.學科方向與優勢特色:系統開展了天然藥化研究,建立起天然化合物庫(3000 個),發現 1000 多個新成分(30 多個新骨架);發現一系列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的分子(3 個候選藥)。發現選擇性胰脂肪酶抑制劑韌革菌素;闡明了其獨特生物合成途徑和關鍵酶晶體結構。在 Angew Chem,PNAS,Chem Sci, Org Lett 等發表系列論文。首次報道選擇性抑制內源性因子 X 酶的低出血傾向抗凝新藥 FG 九糖;率先發現瞬時電位受體TRPV1 介導銀屑病血清標志物 β 防御素引起病理性癢;闡明平臥菊三七等調控 AMPK、Nrf2 等通路治療肝癌、脂肪肝、肝損傷的機制;在 PNAS,JACI 等發表系列論文。設計合成了核磁共振新型殘留偶極耦合定向介質;開發出復雜成分快速分析新化學計量學方法。在 JACS, Angew Chem, Anal Chem 等發表系列論文。民族藥研究積累深厚,主持制定艾葉國際標準,推動了湖北蘄艾產業品牌升值 40 億元,出版了 10 多本專著,部分內容被收入教科書,產生廣泛的影響和示范。研究成果獲教育部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
3.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復合型、開放型和應用型高質量人才為目標。培養有研究潛力,既掌握本專業要求的現代醫藥知識和技能,同時又具有一定民族醫藥特長、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高級人才。畢業生瑪日耶姆古麗獲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
4.生源情況:第一志愿研究生報考率逐年增加,招收研究生中有 211、985 等高校畢業生。
5.國內外影響:菌類藥物化學系統研究已形成特色,在國際上長期保持先進地位;隨著艾葉國際標準(ISO 20759)的頒布,對道地藥材的標準化、國際化發揮了積極影響;主辦了兩屆民族藥與天然藥物南湖高端論壇;相關教師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及分組報告 80 余人次。
責編:張星
審核:江瑩
上傳: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