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李金林帶隊赴京參觀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李紅燕,黨委教師工作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等職能部門負責人,新進教職工及優秀教師、學生代表等50余人一同參觀學習。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蒙藏學校舊址),李金林帶領大家面對黨旗,重溫了入黨誓詞,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主題黨日活動和主題思政課。通過體驗實物、觀看視頻、聆聽講解,大家深刻感受了黨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黨的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進一步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歷史進程的理解。
在民族文化宮,大家參觀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展覽由“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單元組成,展出有1500余件文物古籍,每一件文物都篆刻著中華文化的精粹廣博,每一件古籍都篆刻著中華歷史的脈絡印跡,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淵遠史卷,全面、深刻展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大家認真體驗觀看、聽取講解、交流感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李金林強調,此次觀展是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開展沉浸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切身實踐。大家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行動力度,通過加強鑄牢教育、深耕鑄牢理論、挖掘鑄牢史料,凝聚時代奮進力量,講好屬于我們中南民大人的鑄牢故事。
李紅燕對下一步師生開展鑄牢教育活動提出具體要求,要持續組織師生采取分層分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不斷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
通過此次沉浸式觀展,師生們紛紛表示增長了知識,增強了信心,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主動擔當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神圣使命,將參觀學習的感受與收獲轉化為干事創業和學習實踐的動力,用實際行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謝勤嵐(湖北省名師工作室負責人):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向我們展開了一幅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長卷,通過親身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歷史,深刻感悟到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偉大成就,切身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偉大意義。我們將把學習成果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示范者和帶頭人。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生命科學學院高超(湖北省高層次人才項目入選者):通過參觀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凝聚力。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如此豐富多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造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至關重要。這次參觀讓我更加珍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也更加堅定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我相信,只要團結一心,中華民族就能繼續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文婷(新進教師):從共同體體驗館到文物古籍展,一路走來感到非常震撼,第一次如此真實且直觀地欣賞到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畫卷。在這里,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探尋著民族團結的文化根脈,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根深葉茂。作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我將以此次沉浸式參觀學習為契機,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努力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動人故事,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劉倩文(新進輔導員):這次展覽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互鑒共融、凝聚不散的歷史長卷呈現出來。通過參觀,我領略了各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在不斷交融中形成的別樣風情,回顧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創未來的齊心壯舉,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偉大成就。我將以此次參觀學習為契機,進一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促進各民族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管理學院賈羿澤(2023級企業管理專業碩士):中華文明千年傳承間,各民族團結融合,由多元匯為一體,這是各族人民彼此之間的認同與包容。展覽展示的一系列珍貴文物和資料,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偉大成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深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講好中國故事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義,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我將與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