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26日,由我校民社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與民族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西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15所高校的50余位民族學專家學者現場出席本次研討會,300余名師生以線上參會的方式參加了會議。開幕式由我校民社學院院長田敏教授主持。
我校副校長楊勝才致開幕辭。他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前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是當前民族研究的前沿話題與時代主題,希望進一步發揮好民族學科的引領作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本次研討會分為4個專場依次進行,14位專家作主旨發言。
研討會第一場主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學學科建設研究”。復旦大學納日碧力戈教授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于“兼和相濟、左右取中”,在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要做到久久為功、行進探索與互融互容互榮。北京大學高丙中教授結合現代社會的國民心性談及民族學、人類學的新文科建設,認為社會為一實體概念,民族學新文科建設話語框架的構建需要世界社會中新的國民心性與新知識的生產來助推實現。南開大學高永久教授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關論述展開討論,探討了新時代民族學學科建設的主線,提出了深化學科問題的前沿思考、加強民族學二級學科的理論邏輯建構并拓展民族研究的思路維度等實踐路徑。
研討會第二場主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個案實踐研究”。中山大學劉志揚教授結合本校民族學學科體系建設談及中山大學關于西南民族研究的傳統和特色,并指出中山大學較早開始涉及西南民族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西南經驗。蘭州大學趙利生教授則從典型的個案著手,提出各民族在角色、信仰、生存等多重維度的共同規范下構成了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交叉態勢。中央民族大學祁進玉教授結合西北地區考古文化資料探討甘青民族走廊地帶的民族互動,分析了甘青民族走廊中各民族存在區域族際的多重互動與宗教關系的演變。
研討會現場。民社學院供圖
研討會第三場主題為“多學科維度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吉首大學羅康隆教授從歷史學學科角度深度挖掘湘西苗疆邊墻的歷史文獻資料,通過湘西苗疆邊墻的“設廢”來討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地方經驗。西南大學田阡教授從人類學角度討論中國南方漢族“移民島”的形成機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實踐支撐效用。我??荡淦冀淌诮Y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實背景,從教育學角度探討了教育儀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意蘊。西北民族大學賀衛光教授從歷史學與語言文字學角度深入探討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我校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李學保教授主持圓桌會議,介紹了研究院成立3個多月以來的工作。田敏教授介紹了我校民族學學科發展狀況。煙臺大學崔明德、復旦大學納日碧力戈、南開大學高永久、蘭州大學趙利生等10位專家學者圍繞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背景下的民族學學科建設進行了充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前民族工作的主線,學術界應該積極加入,有所作為,充分利用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為民族學學科專業帶來的新動能、新機遇,實現民族學學科的轉型發展,為中國民族學學科的“三大體系”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本次研討會參會單位多、專家層次高、主題鮮明突出、發言水平高、交流研討充分。田敏教授作會議總結,指出本次研討會是當前眾多相關會議中直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與民族學學科建設相關聯的一次代表性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宏觀理論分析、地方性經驗分析兩個角度進行探討,將理論探討與現實意義相結合,涉及民族學、人類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考古學等眾多學科,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思想觀點,體現出民族學學科極強的開放性與交叉性,具有很強的學術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編輯:劉虹 來源:民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