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 作者 | 發表/出版時間 | 發表刊物/論文集 |
顧頡剛通史編纂中的中華民族意識 | 王艷勤 | 2023-05 | 民族研究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認及其教育深化路徑 | 裴圣愚,王瑩瑩 | 2023-11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機理與治理進路 | 李安輝 | 2023-08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馬銓對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貢獻 | 李安輝 | 2023-06 | 中國穆斯林 |
國家治理的視角: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地區鄉村治理變遷及啟示研究 | 崔榕 | 2023-06 | 貴州民族研究 |
跨學科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 | 李學保 | 2023-02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的優秀網絡理論文章(2500字以上) |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定位與內涵體系 | 裴圣愚 | 2022-12 | 廣西民族研究 |
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 洪盛志 | 2022-11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的優秀網絡理論文章(2500字以上) |
文化重構與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 方清云 | 2022-11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李安輝 | 2022-10 | 中國民族報(學習強國平臺) |
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的根本途徑 | 李學保 | 2022-08 | 人民網上發表的優秀網絡理論文章(2500字以上)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教學實踐的循證研究 | 裴圣愚 | 2022-07 | 大理大學學報 |
促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要把握五個維度 | 李安輝 | 2022-06 | 學習強國上發表的優秀網絡理論文章(2500字以上) |
論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與啟示 | 洪盛志 | 2022-06-20 | 廣西民族研究 |
高校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機制與路徑 | 洪盛志 | 2022-06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國外城市少數族裔移民居住區隔相關問題的循證探討 | 裴圣愚,王瑩瑩 | 2022-05 |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物質力量和與精神力量協調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哲學意蘊 | 李吉和 | 2022-05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體系的構建 | 李安輝 | 2022-02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深化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 | 洪盛志 | 2021-11 | 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李學保 | 2021-11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驗與啟示 | 崔榕 | 2021-10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 崔榕 | 2021-08 | 民族學刊 |
新時代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循證思考——基于省市縣鄉村五級地方實踐的分析 | 裴圣愚,王瑩瑩 | 2021-08 | 黑龍江民族叢刊 |
邊疆民族地區安全治理中的涉外因素 及其應對之策 | 李學保 | 2021-05 | 統一戰線學研究 |
先秦時期儒家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述論 | 李吉和 | 2021-05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新冠疫情全球爆發背景下西方種族、民族主義現象透視 | 李學保 | 2021-03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得重大疫情防控實踐及經驗研究 | 崔榕 | 2021-01 |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基于試點調查與系統評價的證據合成 | 裴圣愚 | 2021-01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文化自覺與“我構”回歸 | 方清云 | 2020-10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中南民族大學精準助力各族學子學業發展 | 姚上海 | 2020-07 | 中國教育報 |
重返民間:自媒體時代少數民族山歌發展的新特點 | 方清云 | 2020-05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民族院校線上教學研究 | 李安輝 | 2020-05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
有溫度的記憶 | 方清云 | 2020-03 | 民族論壇 |
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