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鄭大華教授應邀做客我院“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壇”,以“從自在到自覺:中華民族觀念的提出、發展和形成”為題開展學術講座。講座由彭建軍教授主持,我院在校師生現場聆聽學習。
鄭大華教授以歷史脈絡為軸線,分為四個關鍵階段,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觀念從自在狀態向自覺狀態轉變的完整歷程。在“清末時期”的論述中,鄭教授指出,古代中華民族雖為自在的民族實體,但缺乏明確的民族意識。1840年鴉片戰爭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戰爭加劇民族危機,推動了觀念的覺醒。“中華民族”一詞由梁啟超于1902年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首次提出,其背景源于各族人民抗敵中形成的血肉聯系、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民族理論的傳入及國人民族自我意識的萌發。
談及中華民族觀念從“民初到五四時期”的傳播發展,鄭教授強調,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是重要契機——“中華”國號確立與“五族共和”建國方針,為中華民族觀念傳播奠定政治基礎。同時,一戰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傳入,進一步推動了中華民族觀念傳播。
“抗戰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形成關鍵期。鄭教授分析認為,日本侵華的客觀上強化了中華民族認同,《義勇軍進行曲》的傳唱便是明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邊疆開發與大規模人口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知識界興起的中華民族研究熱(如傅斯年“中華民族是整個”、顧喆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爭)更推動了中華民族觀念普及。據報刊數據庫檢索,1931-1939年“中華民族”使用達4734次,1939年單年達830次,遠超此前水平。1939年12月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的發表,標志著“中華民族”觀念的成熟。鄭教授詳細解讀了文中核心論述——毛澤東從歷史、文化、民族品格三方面定義中華民族,并明確其三大內涵: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形成不可分離的共同體,且內部一律平等。這一論述成為全民族共識,奠定了當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基礎。
講座尾聲,彭建軍教授總結指出,鄭大華教授的講解以跨學科視角厘清了中華民族觀念演進的歷史邏輯,深刻揭示了其“凝聚民族力量、維系國家統一”的歷史價值,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學理支撐。他勉勵同學們要以史為鑒,深入挖掘中華民族觀念的時代價值,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整場講座史料翔實、邏輯縝密,鄭教授以深厚的史學功底展現了歷史學科與民族研究交叉的理論魅力,為師生呈現了一場兼具知識深度與思想高度的學術盛宴。
文:盧釗 圖:薛炯昊 審核:李學保 上傳:龔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