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堅持以國家級“金課”標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建設,10月23日,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教研中心成功舉辦第三期和第四期集體備課活動。分別邀請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李然教授和教研中心副主任,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方清云教授主講,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黨總支書記、博士生導師李從浩教授主持,教學團隊全體成員、中南片區課程建設聯盟單位成員共百余人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備課會現場照片 高億欣攝
李然著重厘清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邏輯,并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核心成果為案例,結合多區域考古發現與學術研究前沿,系統梳理百萬年人類史、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脈絡,深入闡釋“重瓣花朵理論”“邊緣—核心互動理論”等代表性理論,并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史前時期已形成清晰特征。最后,他對高校教學提出建議:鑒于史前文明知識體系龐雜,授課時結合眾多歷史及考古資料,兼顧整體脈絡與細節實證;針對理工科學生,可通過“案例教學”,例如石家河套缸祭祀、良渚玉琮等級,提升內容生動性,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整體性認知。

授課現場照片 高億欣攝
方清云以“夏商周時期:天下秩序與華夏共同體的演進”為主題,系統梳理了夏商周時期華夏共同體從孕育、發展到形成的歷史脈絡,深入闡釋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概念與天下秩序的內涵演變。她還就夏、商、周三個朝代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把握的內容分別提出建議,并結合課堂教學實例,以“天下觀”為主線,串聯起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度等重要內容。最后,方教授以“大夷之功”為結尾,展現了其在推動先秦時期民族融合、引領社會變革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對中華文明演進意義重大。
在總結環節,李從浩指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并非后世形成,而是根植于史前的文化互動與夏商周的制度創新;其“連續性”與“統一性”的核心,在于以文化認同為紐帶的包容機制與“大一統”的政治理想。特別是兩位老師的核心觀點,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參考,更將助力高校課程教學,推動學生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根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厚底蘊。
未來,教研中心將以此次會議成果為起點,持續推進系列專題備課活動,構建“學術研究—教學轉化—實踐反饋”的全鏈條教研機制,切實將學術資源優勢轉化為育人實效,助力“概論”課程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責編/高億欣、程南南 審核/方清云、李從浩 上傳/湛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