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鋒,男,漢族,湖北黃岡人,博士,中共黨員,1973年9月出生,1992—1996年在我校化學系生物化學專業學習,后考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生物學專業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多次作為訪問學者出訪德國、日本等。2004年6月博士畢業后留在本單位工作。現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創新人員),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
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水體修復生態工程和水污染凈化生物學方面工作。先后主持武漢市晨光計劃、中科院專項資助等項目4項。參加了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歐盟重大國際科技合作、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科技攻關、武漢市重點等2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研究。先后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
2005年10月1日,當武漢的大多數人選擇外出感受歡鬧的國慶節節日氣氛時,在東湖岸邊上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座辦公樓里,卻有一位學者依然像往常一樣靜靜地做著自己的研究。他,就是我校92級生物化學系校友賀鋒,也是我們民大走進中國科學院里的“第一人”。
一件欣慰的事 難忘一生
從在民大求學到成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創新人員)及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賀鋒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句古話來形容他那顆執著追求的心。也許,他的成功也正緣于此。
大學四年的學生會工作使賀鋒得到了進入社會前的第一次鍛煉。從大一擔任的宣傳部長開始,到成為化學系的副主席,他一直都努力地堅持兼顧工作和學習。無論是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對待每一件工作,他總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對待每一件事,他也總是任勞任怨,孜孜以求。
“至今都讓我難以忘記的是,那時只有成績在年級前十名的同學才能夠進入黨校學習,才有機會入黨。于是,我一邊參加學生會的工作,積極地忙碌著,一邊還要拼命地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成績。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后,我終于在1995年如愿以償地入了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也是我在大學時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情。”賀鋒說到這,臉上掛滿了笑容,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在民院度過的這段難忘的歲月。
一顆堅持的心 選擇清貧
賀鋒是大四在中科院邊實習和邊寫畢業論文的期間里才真正開始接觸科研的。而真正決定走上科研這條路,他經過了百般的深思。
賀鋒最初的畢業愿望其實很簡單,要么是從政當公務員,要么是經商跑業務。“搞科研,是我當時根本沒有想過的。”于是,在找工作時,他向著最初的夢想,一口氣找了很多家單位,并且自己也都很滿意,其中就包括當地的縣政府宣傳部和武漢制藥廠等一些好單位,有的還初步簽定了協議,可最后還是沒有與之簽約。因為,就在這關鍵時刻,中科院也向他發來了邀請。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賀鋒內心充滿了矛盾,左右為難。可是,他也深深地明白,魚與熊掌,兩者是不能兼得的。經過一段時間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決定投身到他當初最沒有考慮到的選擇——科研中去。
因為有過在中科院里半年實習的經歷,以及與老師一起攻關、做課題研究的鍛煉,他已對中科院有了深厚的感情。“中科院里的每個人都是那么的樸實,對人也十分的真誠。大家都堅持一個信念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腳踏實地地潛心做研究。正是這種務實的氛圍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兩種追求,一是物質上的,一是精神上的。選擇科研就是選擇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但是,同時也讓人們舍棄掉了物質上的更高追求。因為在那個時期,選擇科研就意味著選擇了清貧。賀鋒最終毅然選擇了科研這條路。
當我們問他是否曾后悔過當初這個選擇時,賀鋒很堅定地說,“當初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道路是我自己選擇的,我從沒有后悔過。我知道,搞科研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但我會一直堅持走下去。”
賀鋒說,他最喜歡的一句座右銘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既然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就應該無悔地走下去。
一段輝煌路 典藏喜悅
時光如梭,畢業已將近十年,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賀鋒都以他的努力和拼搏,以及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每一個人證明著民大學子的能力和追求。他1996年從民大化學系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后就一直在水污染環境生物學研究室學習和工作。2001年 6月,他成功獲得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 6月,他又獲得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科學專業博士學位。
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的幾年里,他曾代表中科院多次留學參加訪問,成為德國馬普學會-中科院聯合資助的德國科隆大學訪問學者、日本JICA資助的日本大阪國際湖泊環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以及德國水協資助的世界環境博覽會青年科學家成員。
賀鋒說,這都談不上成就,但有一件事一直最令他很欣慰。那就是他作為總負責人,于2004年4月成功舉辦了國家科技部首屆“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國際培訓班,對來自菲律賓、肯尼亞、朝鮮、埃及、捷克等7個國家的12名環保官員和學者進行了培訓。這次活動不但加強了國際間的技術援助,增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且也推動了技術出口,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上的環保知名度和國際形象,顯示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科技實力。此次培訓班的圓滿成功舉辦,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和湖北省省科技廳的一致肯定。賀鋒說,“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中國的科技水平在國際上也是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的,因為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去培訓外國人,去給他們當老師。”
此外,賀鋒還作為研究協調人,先后同訪華的英國赫爾大學Marcus J Darwent博士、奧地利維也納農大Alexander Pressl博士、德國科隆大學Renate Forssman博士、日本岡山大學青山勲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R. Jan Stevenson教授等進行合作研究,他的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得到了國外同行專家和學者的青睞和贊賞。
一股踏實勁兒 譜寫輝煌
科研是一條十分艱辛的路。賀鋒笑著說,“感受很苦,卻要學會在苦中體會樂趣。”十年來,賀鋒每天就是在實驗室——辦公室——家,固定的圈子里來回的反復,非常的單調。“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科研工作就像一個擂臺,你不能讓人看扁自己,所以必須努力。”
搞科研需要靜心,需要心平氣和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同時,還要有堅定的毅力和踏實的干勁。作為一個搞科研的人,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得學會承受,所以只有踏踏實實才能有所作為。
賀鋒正是這么一個踏實的人,作為第一個走進中科院的民大人,他的謙虛更是讓我們肅然起敬。他一直致力于水體修復生態工程和水污染凈化生物學方面工作。先后主持過武漢市“晨光計劃”,中科院專項資助等項目4項;參加了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歐盟重大國際科技合作、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科技攻關、武漢市重點等2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研究。而且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并獲省部級獎勵多項。他還指導了10余名畢業生出色完成畢業論文。
在偌大一個中科院里,有著無數名牌大學畢業生,賀鋒依然是這些耀眼星星中的一顆明星。他的成績證明了在學術和科研上沒有“出身”的考究,大家需要的只是一份勤懇和踏踏實實干事的精神。
賀鋒說:“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別人的‘招牌’才會不斷激勵我們更加努力拼搏,出更多的成果。工作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我們永遠不能滿足于現狀,堅定自己的信念,踏實勤奮,就沒有什么做不成功的。我們今天的努力一定會成就明天的輝煌。”
一份真摯的情 心系母校
雖然闊別母校已近十年,可賀鋒卻從來沒有忘記過心里一直深藏著的“民院”。一談到母校,他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愫。
賀鋒自從96年畢業以后,一直很懷念母校。民大優美的風景,同學之間友好的相處,這些都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當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談起大學的同學和老師,他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雖然我已經畢業工作了,但一直忘不了學校里的恩師和好伙伴。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回到母校去看看,再到化學樓去走一走。”
賀鋒典藏自己對“民院”的懷念之情外,還是個非常熱心的人。每當從電視上、報紙上看到有關民大的消息時,他都會十分關注。當看到民大的學生獲獎他也會同大家一樣開心和自豪,一同分享著那份喜悅。
賀鋒還十分感慨地說,“現在在中科院里已不再只有他一位民大人了。”他是民大學子的學長,也是大家的導師,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這幾年來又有更多的民大學子走進了中科院深造。他們不僅工作時在一起探討研究課題,在工作之余也常常聚會拉家常,一起回憶民大的故事。
(米浩 黃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