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貴,男,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967年11月出生。1988年畢業于我校化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1997年,在湖南省鳳凰縣卷煙廠工作,先后擔任工藝科技術員﹑副科長﹑科長﹑廠長助理。在此期間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7年~2002年調任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化學工業局,先后擔任副局長﹑事務管理辦副主任, 1998年~2000年期間兼任湖南省瀘溪縣政府副縣長。2002年5月至今,擔任湖南省保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此間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山魂水魄 鑄就柔情兒女
楊再貴出生于湖南省鳳凰縣阿拉鎮。座落在武陵群山深處的鳳凰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中華這塊土地上,一山連著一山,沱江綠水靜靜地環繞著,宛若玉帶一樣。楊再貴就出生在這么一個風景如畫,人杰地靈的地方。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繼承著苗族的光榮傳統,擁有著農民淳樸的心靈。
從小他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家庭的貧困并沒有磨滅他的理想,他執著的追尋求學之路,并牢記父母的諄諄教導,要好好學習不斷進取。他在校期間的生活十分艱苦,楊再貴深情地告訴我們:“那時候正處于長身體的時候,每天晚上都餓得兩眼發昏,但想到自己家庭的情況,就咬咬牙挺了過去”。從小開始他就是一名好學生,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倍感珍惜,以十二分的精神在努力著,他知道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每年獲得的獎狀。
1984年楊再貴以超出重點線2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南民族學院化學系。當時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費全免,并且每個月有一定的生活補助,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望,他踏出了大山走上了北上的路。他說:“是大山給了我堅強的脊梁,是家鄉給予我無限的膽量,走出大山,我一定會重回大山”。楊再貴在民院就讀期間牢記著這句話,他實現了他的諾言,畢業分配時,他毫不猶豫地要求回到故鄉,回到養育他的鳳凰。
談到自己的家鄉——鳳凰,楊再貴充滿了無限的豪情,他深情地給我們介紹著鳳凰的風土人情和這里孕育的一代文豪沈從文﹑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黃永玉等。他從童年時期所聽到的那些神狐鬼狼故事說到歷史上所發生的事;從阿拉山口的南長城講到沱江上飄蕩的游船;從裹腳的三寸金蓮講到吊腳樓里幽咽的歌聲;又從苗族傳統的山歌講到聽濤山下靜眠的文字。他仿佛在描繪著一副橫跨山與水的畫卷,那里有著童年的純真,山歌的優美,流水的繞城。
畫筆藍圖 構建美好家園
1988年楊再貴剛從學校畢業就主動要求分配到鳳凰卷煙廠任工藝科技術員,當時鳳凰卷煙廠是全州重點企業之一,貢獻給縣里的財政收入就占鳳凰縣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在這段時間他是企業的一名科研尖兵,他參與研究的卷煙配方達到了國家先進水平。他堅信一份努力會得到一份回報,為了能給企業帶來更多效益,他翻閱各類資料,咨詢相關專業人士。一分耕耘,一分回報,在每年的評優評先活動中,楊再貴總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工藝科科長的評選任命時,他也眾望所歸被推上此位。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他從一個技術員進入了事務管理辦擔任副主任,這都是他自己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來的,也為他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了下了基礎。
1997年,湘西自治州在全州范圍內第一次選拔副處級干部,他參加了選拔考試并順利地進入州化學工業局擔任副局長。這樣他所學的知識又能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運用了。調任到保靖縣擔任副縣長以后,楊再貴在保靖縣工業經濟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們縣要發展環保型經濟,用科技嫁接產品,降低成本與能耗,并繼續擴大對技術型人才的引進。”保靖縣在2002年楊再貴來到之前,工業生產總值只是4億,上繳利稅3000萬。在縣委領導的決策下,楊在貴帶領全縣人民共同努力了5年,今天保靖工業生產總值達16億,上繳利稅1.2億元。短短幾年時間就讓財政收入翻了兩番,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
在國企改革方面,楊再貴帶領工作團隊一方面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進行重組,實行強強聯合;一方面實行破產制,優化資源配置;在對待下崗分流人員方面也做了許多新的探索。這幾年完成了16家企業的改革,很多骨干企業就是經過企業改革發展起來的,如毛溝冶煉廠、土家人集團、電解錳廠等。楊再貴說:“我們將走公司和科研院所聯手之路,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圈,依靠廣大農戶,一起面向市場。期間在州掛牌的國家開發企業在本縣就已經落戶了5家”。
楊再貴對保靖縣現在的工業經濟情況規劃著藍圖:我縣將依托四大支柱產業———冶金、陶瓷、水電和食品。但是我們縣資源有限,必須先穩定﹑限制冶金規模,實現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并依靠科學嫁接現有的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利用率,發展節約型經濟。保靖縣水資源豐富,在未來的時期內,將對環保型工業,如水電業的開發,大力支持。
重拳出擊 再現青山綠水
楊再貴無疑是一個認真的環保主義者,他痛恨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而在我州經濟建設過程中,由于以前對環保的意識觀念不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最為突出的是湘西自治州的冶金工業產生的污染成分最多,治理難度也最大。煉釩是自治州冶金行業的一項工業,在煉釩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有害廢氣、廢水,并且會形成酸雨,對當地的植被和農作物產生毀滅性的破壞,自然對人體的危害也是很大的。這樣的污染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當時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指定重點治理了包括秀山﹑花垣在內的幾個污染縣。經過州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在全州范圍內對這種落后的煉釩行業實行淘汰,楊再貴參與了這一系列封閉不合法礦廠的工作,于是在烈日炎炎的六月他要整天走東走西,鞋穿破了,腳磨出了水泡,幾天下來掉了幾斤肉,但想到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他心里頓時像充滿了電一樣,再怎么苦怎么累都值得。為了徹底杜絕不法份子在整治行動過后又進行開采,政府使用炸藥炸掉礦洞,用推土機推掉這黑暗的污染源。在觸目驚心的污染面前,個別縣市負責人卻顯得有些麻木,但對于楊再貴來說,對這些非法冶金礦廠的整治一定要下狠心。他說:“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群眾就算吃再大的苦也要著手去干”。幾年間,在楊再貴的帶領下,保靖縣對錳礦開采的治理投入達8000多萬元,治理各類非法私營礦廠不計其數。
在談到保靖縣環保工作的時候,楊再貴向我們介紹了全縣經濟建設的方針,那就是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線,對于環境污染嚴重的行業不報批,對于污染較輕的行業也要實行污染治理,廢水循環使用,并努力減少廢氣的排放量。楊再貴深入企業并實地了解科學技術及污染情況,走訪百姓詢問他們對于企業污染問題的意見,并在縣電視臺專門開通了縣長熱線,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行曝光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對該縣環保方面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民院回憶 依然情深款款
大學四年是他終身難忘的歲月,也是他青年時代最美好的時光。大學讓他獲得了再學習的能力,讓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活到老,學到老”。不管他進入哪一種角色,他都能迅速適應這種角色,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記者細細地向他詢問了80年代的民院模樣,他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然后對我們說那時候的民院跟現在相比要小的多,那時只有一個文科樓及一個行政大樓,還沒有現在的雙子樓。他在學校的時候是那種非常認真刻苦的學生,他生活簡樸,加上學費的全免,生活費的補助,年年幾百元的獎學金,大大的減輕了自己的家庭負擔,對每一位幫助過他的老師,他深表感激,他還記得曾在化學系任過教的李步海老師。談及以前大學的生活,楊再貴說:“雖然有一些年沒有回母校看看了,但我也很關心母校的發展,母校發展越來越快,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母校為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領導干部,堅信母校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談及他對如今大學生的看法時,楊再貴說:“現在的大學生比較有主見,在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能把握住主流思想,勇于社會探索,對社會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最后他還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年輕人,要敢想,不能幻想;要敢為,而不能亂為,要腳踏實地”。
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正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學子,他依然充滿了豪情壯志。
(陳光興 龍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