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華,女,博士、教授/博導。1993年本科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1996年碩士畢業于機械科學研究院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1999年博士畢業于上海大學;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在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做高級訪問學者研究;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英國Heriot Watt大學電子工程系從事英國EPSRC項目博士后研究。2007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計劃獲得者榮譽稱號;現為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執行副主任、上海大學211重點項目“有機光電顯示和微納制造方向”學科帶頭人。現為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編委,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青年理事,同時還是多個國際國內重要期刊的審稿人以及多個國際會議的程序委員。
綿綿梅雨在城市急促的節奏中悄然而至,留給大地一片生機盎然之景。而與此同時,在距離荊楚大地八百八十公里的東方之珠上海城內,有一位孜孜不倦的教師用她那勇于探索的精神為科研領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就是我校89級校友——張建華。
懷揣渴望 求學功成
常聽人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每個成功者都有其遠大的志向。有了理想的指引,邁向前方的步伐也會更坦然。
1993年,張建華本科畢業,那時她并沒有第一時間尋找工作。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她選擇了繼續學習,并成功考入機械科學研究院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活,讓她對所學專業產生了更大的興趣。1996年碩士畢業后,張建華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上海大學博士攻讀機會。讀博期間,她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在專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并于1999年獲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也獲得2003年度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獎。
我們常常會說:“學無止境”,確實,當到達一個峰頂時,人們往往會期待下一次更具挑戰的攀登。博士畢業后的張建華就是這樣將她的求學之路越伸越遠。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張博士前往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做高級訪問學者研究,那時她主要從事微電子芯片封裝與可靠性研究。在接下來的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她又在英國Heriot Watt大學電子工程系進行英國EPSRC項目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MEMS加工與集成技術。在最近的2008年2月,張建華來到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在那從事納米光電器件、納米生物制造短期學術交流。
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科學的執著,張建華達到了她人生一個又一個最高點,她的付出與堅持讓每個人都欽佩不已。我們相信她的這條科研之路會越走越寬敞。
教學相長 關愛學生
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張建華熱愛她的研究領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她同樣愛著她的職業,愛著她的學生。
在對張建華采訪過程中,我們得知她的科學研究興趣為界面制造科學與技術。她在有機納米光電制造、芯片封裝微納制造、摩擦學、仿生制造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近兩年,張建華教授及其團隊先后主持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上海市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和一批國際合作、企業委托科研項目,經費總計逾3000萬元。同時也形成了一批專利成果,部分成果已實現了技術轉化和自生產,申請專利18項(其中4項獲得授權)。在多年的學習與科研階段,她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0余篇,在學術界及工業界具有良好的影響。張建華教授課題組與Intel上海、Linde氣體、上海廣電集團、深天馬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也同樣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
“教學相長、嚴格要求、生活關心、學業支持”是張教授任教多年一直堅持的理念。和藹可親的她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莫大的幫助,她嚴謹且不失親切,而且經常與學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了學生的心聲,也得到了融洽的師生關系。這些年,張教授共培養研究生18名、博士生6名,她所培養的學生多成績優異,并多次獲得各類獎學金。
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張教授都用她嚴謹的態度認真對待。在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成績時,她沒有停下來享受成功的喜悅,而是收集經驗繼續前行。她的謙遜與毅力影響了身邊每一個人,讓我們一起祝福張教授在她不斷向前的路途中越走越好。
編輯 湯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