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化材學院扎實推進課程思政進課堂。2022年1月6日下午,學院材料化學系在荷花池會議室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堂觀摩活動。李琳、秦四勇兩位教師分別以《走近諾貝爾化學獎》和《高分子化學》兩門示范課程為載體,進行公開授課,學院相關教師和學生參加了公開課觀摩活動。本次活動主要圍繞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設計思路,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具體結合點,以及如何挖掘和傳遞思政元素等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無數科學家在化學發展進程中作出了傲人成績,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已成為化學發展史上一個個里程碑,李琳老師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居里夫人、施陶丁格爾、費林加等三位科學家為例,在講述他們科學成就的同時,巧妙融合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從思想到科學前沿的有機結合。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她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在男性為主的戰爭中,居里夫人動員女性隊伍為減少人們的痛苦而努力,在一戰中接受X光檢查的受傷士兵總人數超過了一百萬。1922年,施陶丁格爾提出了大分子理論,動搖了當時的傳統膠體理論并隨之與膠體論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正是由于施陶丁格爾的出色工作和艱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才得以創建“高分子科學”這一新興學科。費林加則是分子馬達第一人,在分子馬達的基礎上,他成功讓一只比馬達大上1萬倍的玻璃杯旋轉。當有人問到為什么需要分子馬達的時候,他以飛機做比喻,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時也不曾預料到100年后飛機被廣泛用于交通。這個事例告訴大家,做科研不要帶有過多的功利心,要享受當前研究領域的魅力,或許它未來的發展前景會遠遠超出你的預期。

秦四勇老師以“智慧人生與家國情懷-何炳林先生的故事”和“Carothers方程的推導與應用”為例,展示如何結合專業課程內容開展課程思政。通過講述離子交換樹脂的種類、制備和用途,自然過渡到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先生。他歷經艱難回到祖國,帶回制造離子交換樹脂的原料,開拓了中國離子交換樹脂領域,同時從貧鈾礦中提取出達光譜純度的濃縮核燃料“鈾--235”,為我國原子能國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借助何先生為了祖國事業奮斗一生的報國精神,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通過對Carothers方程的推導過程、適用領域、應用優勢和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發揚創新精神,秉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習抓住主要矛盾,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通過講述科學家Carothers的不幸遭遇,引導學生明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

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教師具備良好的黨性修養和專業素養,多年來扎根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科研,通過教學改革研究、科研反哺教學、項目促進教學等方式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課程團隊通過深入挖掘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將立德樹人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中。《走近諾貝爾化學獎》為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是一門每年選課人數最多的全校公選課,同時上線學習強國、中國大學慕課網、學堂在線國際平臺等,點擊率累積約30萬次。《高分子化學》為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等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上課學生眾多,深受學生喜愛,探索課程思政進課堂受益學生廣泛。
作者:李琳 責編:顏俊琨 審核:郭暉 上傳:顏俊琨 發布時間: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