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鼓勵師生科技報國,強化師生科技強國責任,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2023年12月17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立足理工科學院實際,依托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三個方向,面向全校各族師生,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普宣講和實驗室開放等系列活動。


杜冬云教授以“電解錳渣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為主題,介紹了課題組立足民族地區錳礦資源的分布和開發現狀,講述了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對民族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他指出,理工科學院要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服務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獨特貢獻。
張愛清教授通過“中南民族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里程”為題,講述了化學系四十多年的發展奮斗歷程,實現了“一系變四院”的組織體系變化,同時也實現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貫通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立足民族大學實際,既要“頂天立地、入流入圈”,也要突顯特色和優勢,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
王立教授以我院碳一催化轉化團隊開展的“基于CO2減排的含碳資源催化轉化”研究為題,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的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結合我院牽頭成立的 “中南民族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詳細介紹了團隊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學院黨委書記祁帆在總結中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高質量科普教育體系是國家科技力量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要素可持續供給的保障,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的基礎。立足民族大學實際,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化材學院將充分發揮理工學院優勢,以“科普+鑄牢”為主要抓手,深入開展“科普邊疆行”等各項活動,以高質量的科普教育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作者:李琳 責編:王立 審核:祁帆 發布:艾麗菲拉 發布時間: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