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下午4點,應我院教師胡小強教授邀請,武漢大學藥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姜鵬副教授在我院作了題為“自由基生成新機制:接觸起電驅動的化學反應”的學術報告。
姜鵬老師首先介紹了接觸起電相關研究問題,講述了該領域前人的工作以及發展現狀。姜鵬教授團隊制備了一種全氟化碳(PFC)納米乳來構建PFC-H2O“液-液”界面體系,通過超聲振蕩過程中空化氣泡的產生和破裂,實現H2O與PFC納米乳之間的高頻接觸/分離,以研究“液-液”接觸過程中的電子轉移。該研究首次證實在超聲引起的高頻“液-液”接觸/分離過程中,H2O分子中的氧原子會失去電子,生成·OH,而PFC分子則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的PFC*。另外,水中的O2可以在超聲輔助下從帶負電的PFC*獲得電子,產生·O2-。并成功將該ROS生成機制應用于腫瘤治療(Contact-electro-dynamic therapy, CEDT),利用人血清白蛋白(HSA)修飾的全氟三丁胺(PFTBA)PFC納米乳在超聲條件下產生ROS,觸發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和巨噬細胞極化,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來消融腫瘤。由于該療法產生·OH的原料是生物體內大量存在的水,因此該療法可不受腫瘤內源性物質(GSH、H2O2等)的限制。本研究為闡明液-液接觸過程中自由基的產生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并提供了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腫瘤治療新方式。在討論環節,姜鵬老師與現場師生就接觸起電潛在應用價值、接觸起電過程的機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
姜鵬,武漢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湖北省“湖北省人才項目”(2021),武漢大學“351人才計劃”珞珈青年學者(2015),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委員,武漢藥學會藥物分析與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MedMat期刊首屆青年編委。在近紅外二區熒光納米診、腫瘤微環境調控與免疫治療、可穿戴/可植入藥物遞送系統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先后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共發表SCI論文58篇,他引25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JACS、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Mater Today、Nano Energy、Anal Chem等期刊發表SCI論文41篇。
作者:魏怡 責編:王立 審核:祁帆 發布:艾麗菲拉 發布時間: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