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教育學院研究生學術交流積極性,提升學術研究水平,3月17日下午,教育學院在15棟7樓741多功能廳如期舉行第39期研究生“問學創智”論壇。論壇特邀博士生導師康翠萍教授、博士生王瑞以及碩士生倪狄巍、劉楊樊做學術分享。本期研究生論壇由教育學院研究生會承辦,2021級碩士研究生劉璇同學主持,教育學院周菁菁老師、陳亞凌老師和全體研究生參加。
康翠萍教授首先發言,她給大家講述了教育學院舉辦“問學創智”論壇的初衷和思路,希望同學們在問學、思學、研學中交流與辯論,從而養成良好的學術思維品質,提升理性思維能力。她表示,學術講壇要還原“問學創智”論壇的本義,鼓勵大家“頭腦風暴”、觀點碰撞,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切入點,通過分享、討論、追問、解答與辯論等方式重建研究生學習的良性大循環。
倪狄巍同學從《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背景、實施過程以及與家庭關系出發介紹了論壇主題,并提出了引發大家思考與討論的相關問題;博士生王瑞同學從《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政治邏輯出發,對《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形成過程進行了分析與理解,并提出為什么叫“促進法”的疑問,進而引發大家討論。
2021級碩士研究生劉楊樊同學從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出發,圍繞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后期成長影響的主題發言,明確表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父母對兒童教養的缺少會導致兒童成長的錯位。
康翠萍教授對博士生王瑞的分享進一步追問:家庭教育主體是誰?誰來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如何承擔責任?家庭法與家庭教育法區別與聯系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同學們發言的熱情,并將論壇辯論的氣氛推向高潮。
周菁菁老師和陳亞凌老師結合自身的生活與教育實踐,為同學們生動地講述了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展現了活生生的“家庭教育學”,再一次引發了同學們的熱烈爭論與碰撞。發言同學觀點紛呈,此起彼伏,李俊龍同學講述了對自己家庭的觀察,并由此提出了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疑問;林陽同學從生活觀察中提出自己關于家庭教育幾個問題并邀請在場同學交流討論;顧容瑜同學認為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應該參與孩子的教育,并且要根據孩子處在的不同階段進行調整;藍珊華同學認為一個沒有受到全面家庭教育的人很難進行專業科學的家庭教育,并主張“家庭教育促進法”會在不斷地試錯過程中走向完善。還有余燦同學、魯曉香同學、謝菲同學等分別從個人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家庭教育服務機構的存在可能性與存在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的內容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康翠萍教授和三位主要分享同學不斷與現場同學進行討論和追問,氣氛熱烈,同學們都表示這樣的活動點亮了思維的火花,啟迪了學術智慧,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類似的活動向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同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