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教育學院在15號教學樓740教室成功舉辦“四百工程”系列之“百篇研讀”第78期研究生讀書分享會。本次活動特邀外語學院陳驪珊老師擔任點評嘉賓,2024級黃瑩樂、趙宇洋、許利文三位同學分別進行讀書分享,活動由農碧瓊同學主持,2024級教育心理學與學校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全體參加。
多維視角下的人格奧秘與生活啟迪
黃瑩樂同學分享的書籍是杜安·舒爾茨的《人格心理學》。該書從多種理論視角出發,涵蓋人格的基本假設、發展機制、實證研究及文化影響,構建起一個系統完整的人格知識體系。黃瑩樂同學表示,通過閱讀,她對人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升了自身在人際交往與自我認知方面的覺察能力,書中內容對心理學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都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圖1黃瑩樂《人格心理學》)
鄉土中國的密碼:傳統,沖突與文化自信
趙宇洋同學帶來了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鄉土中國》。該書以鄉村社會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親屬關系、基層治理方式及文化傳承。趙宇洋同學認為,《鄉土中國》不僅揭示了中國社會的獨特運行邏輯,也映射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與沖突。在當今社會快速變遷背景下,閱讀此書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理解文化根基與社會演變路徑,從而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

(圖2趙宇洋《鄉土中國》)
一場跨越戰爭與自我的救贖之旅
許利文同學分享的書籍是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作品以阿富汗社會動蕩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跨越階層、跨越戰爭與文化隔閡的深厚情誼,以及阿米爾自我救贖的心靈旅程。許利文同學動情地說,這本書讓她深刻意識到,真正的成長源于對內心陰影的正視與接納,唯有勇敢面對過往的懦弱與失誤,才能開啟一段真正的救贖與蛻變之路。

(圖3許利文《追風箏的人》)
閱讀無疆·思行無界
讀書分享會在溫馨而充實的氛圍中圓滿落幕。陳驪珊老師對三位同學的精彩表現給予高度評價。她表示,三位同學以多樣的閱讀視角帶領大家走進《人格心理學》《鄉土中國》《追風箏的人》三部風格迥異卻同樣深刻的作品,展現了閱讀所蘊含的跨學科魅力與心靈震撼力。她鼓勵同學們保持對閱讀的熱情與敬畏,讓書籍成為照亮成長道路的燈塔,在未來的學習與實踐中既做知識的探索者,也做思想的踐行者。

(圖4 陳驪珊老師進行點評)
本次讀書分享會不僅拓寬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人性、社會與教育的深入思考。教育學院將繼續以“四百工程”為引領,推動閱讀常態化、系統化,引導學生在書香中不斷追求卓越,涵養專業素養與教育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