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20日,由教育學院黨委主辦,小學教育黨支部承辦的“石榴籽·同心樂學”小學教育主題活動精品課程第三期順利開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本次活動結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承中華文化 綻時代芳華”為主題,開設了《二十四節氣》、《傳統工藝》、《絲綢之路》和《民族節日》4個子課程。余瑤老師負責指導,2020級小學教育本科生和部分2021級小學教育研究生組織實施。
《二十四節氣》依次為學生講述了立春、芒種、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展示了四個節氣的名稱、特點和習俗。開展了立春時節剪紙、芒種時節戴香包、秋分時節投壺,冬至時節包湯圓等活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不僅收獲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也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激發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
《傳統工藝》通過與傳統工藝的近距離對話,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課程包括扎染、拓染、造紙、制作團扇、臉譜、花燈等子活動。以造紙術活動為例分為以下五個教學環節:第一,通過觸摸到實物的紙激發了對紙的發明的思考。第二,通過觀看造紙術視頻,學生們了解了蔡倫對造紙技術的貢獻;教師借助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古代造紙包含哪些原材料。第三,老師向學生們介紹古法造紙的流程,同時通過課堂檢測單讓學生進一步把握古法造紙的流程。第四,老師以圖片和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甲骨文、銘文以及竹簡等,體驗古代文字記錄的方式,感受先人的智慧。第五,在了解造紙原理后,帶領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造出屬于自己的紙,在實踐中明白造紙的不易以及我國傳統工藝的偉大。
《絲綢之路》通過商隊旅行的形式探訪絲綢之路,以赤壁羊樓洞青磚茶為引,帶領學生重走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進行一次生動有趣、真實可感的文化旅行。絲綢之路策源于中國、綿延于世界,由陸地到海上,相繼持續數千年,是鮮明的中華文化符號,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橋梁。該課程貼近學生生活,搭建古代商隊旅行的情景,以品嘗特色美食、搭建特色建筑等活動,引發學生對絲綢之路相關歷史文化的興趣,鑄牢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由古及今,以古代絲綢之路所凝練的歷史文化向學生傳達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要熱愛中華文化、熱愛偉大祖國,繪制好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藍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民族節日》主要由折紙粽子、做紙葫蘆、手工編織等活動組成。意在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不同節日習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課程先講授漢族的端午節,通過視頻引入滿族五月節,讓學生感受習俗文化間的異同。接著開展了 “探秘土家族”活動,老師講解土家族的圖騰文化,帶領學生用超輕粘土捏老虎。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動手編織手提籃,感受土家族編織文化的魅力。

(學生展示作品)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本期“承中華文化 綻時代芳華”小學教育主題活動精品課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轉化為中華文化主題課程,以學生真實可感、家長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感受經典的民間藝術,感悟中華民族獨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學生展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