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生命科學學院在8-C207教室舉行“課程思政”示范課公開課觀摩分享,院長余光輝教授就《細胞生物學》課程中《干細胞醫學研究和應用的比較分析》章節進行了示范授課,2020級生物技術本科生、學院本科教學督導和部分教師代表參加了公開課觀摩活動。

課堂現場:任務清單驅動的課堂討論
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教師,重點在課堂。在示范課公開課中,余光輝教授圍繞干細胞在醫學研究應用方面的優缺點進行比較分析,以科學家追求成果完美應用的問題導向為主線,用遞進式問題討論方式組織教學,通過中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方面的貢獻等事例,將不畏失敗的艱苦探索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熱愛生命、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追求科學完美等方面的素養,達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師在講解克隆技術的中國貢獻:西游記的神話故事變成現實
細胞生物學是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生物技術的核心課程之一,如何在課程中貫徹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課題組老師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探索。通過對細胞生物學中的思政元素進行認真挖掘和整理,教師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素養的學術引領。課程教學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能力達成,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和育人目標4個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其中,育人目標注重學生生命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養成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珍惜韶華、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的行為模式。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教育影響學生的思維和素質培養。
公開課觀摩后,老師們紛紛表示,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很好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自然融入了課程思政元素,達到了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此外,教學中實施的學生分組自學和討論、論文研讀和匯報很好訓練了學生的分工協作素養,較好地體現了高階性、挑戰性的課程要求。觀摩的老師紛紛表示今后也要認真做好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
此外,該課程還體現了如下特色:
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指導本科生課堂教學。為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運用Kolb學習風格測試量表,對2020級學生的學習風格和習慣傾向性進行評估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習慣,將全班56個同學分成9組,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以學習互助方式組織學生的學習、討論和文獻學習。

學生在進行分組學習和討論:英文文獻的學習好認真
將學科前沿知識融入課程教學,體現學科的前沿性。根據課程教學進度,以Cell出版集團、Nature出版集團出版的期刊為素材,將科學研究的前沿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部分素材引導學生感知和了解學科前沿動態,部分素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體現了課程教學的前沿性。

教師在答疑解惑:課程學習的挑戰性和高階性
以英文文獻閱讀和匯報為抓手,促進學生高階性和挑戰性任務的落實。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分組的基礎上,向不同小組發送不同的英文文獻,以學習互評考核表、任務清單等方式指導各小組的分工協作。每小組推選一位組長,負責協調各成員的任務分配和落實。在自學任務結束后,各組推選一位同學以PPT展示形式匯報本小組的學習成果。通過團隊合作,各小組完成文獻的學習和匯報。


學生在分組匯報學習成果:學生也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