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致知”論壇暨學術沙龍第十六講 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晶教授作學術講座
2025年1月17日,學院于8C206會議室舉辦“致知”論壇暨學術沙龍第十六講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晶教授來作學術講座,題為“腸道微生物與疾病關系的研究”,本次活動由院長覃永華主持,由學院相關學科方向的教師及研究生參會聽取報告并進行學習。
李晶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藥用植物評價與轉化利用。藥用植物與高血壓疾?。阂阅c道與腸道微生物為新靶標,研究藥用植物在高血壓病理中的作用機制,探索藥用植物、腸道微生物生態與腸道及其相互作用在高血壓疾病預防和發展中的作用機制。藥用植物活性物質:以藥用植物次級代謝與腸道益生菌代謝為中心,研究關鍵活性物質的生物合成分子機制,推進相關產品開發。
李晶科研成果豐碩,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身份在PNAS、Hypertension、Circulation research、Gastroenterology、Mucosal immunology和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23篇 ,并建立了腸道微生物和人源的腸道三維類器官的藥物篩選與評價技術。
此次學術沙龍李晶教授從專業知識層面,講解到腸道微生物研究可借助創新模型與技術,深入挖掘其與疾病(如高血壓)的關聯。這說明微生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參與人體健康復雜調控網絡,拓寬了對疾病機制的理解維度。在科研方法上,李晶教授團隊跨學科融合思路(植物學與微生物學、醫學結合)極具借鑒意義。將藥用植物研究與腸道微生物、疾病模型結合,為藥物研發開辟新路徑,啟示我們要在學習中要打破學科邊界,融合多領域知識解決問題。
在問答環節有同學提問腸道微生物的檢測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存在哪些限制。李晶教授回應,目前檢測技術雖有進步,但在精準度、成本和檢測速度上仍需優化。比如一些先進測序技術成本高,難以大規模臨床推廣,且對樣本處理要求嚴苛,容易影響結果準確性。還有研究者關注腸道微生物與其他器官系統疾病的關聯。李晶教授指出,腸道微生物不僅與腸道疾病相關,還通過“腸-腦軸”“腸-肝軸”等與神經系統、肝臟疾病等存在密切聯系,這也是團隊未來研究的拓展方向之一。
作者:彭田、張亞軒 責編: 審核: 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