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學校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南湖中心運動場舉行。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義以“答好青春之問 不負時代重托”為題,寄語新生從南湖畔啟航,愛我中華,勇擔使命。不負盛世,無愧青春。

答好青春之問 不負時代重托
——在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義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各位家長、各位嘉賓、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南湖秋水起文瀾,雙塔青云映少年。在這個寓意豐收與啟航的季節,我們相聚于此,共同迎接8573名新同學正式加入中南民族大學。從今天起,我們便擁有共同的名字—“中南民大人”。你們身上,將流淌著“中南民大的血液”。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一路陪伴、辛勤培育你們的父母和師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開學典禮是大學的“第一課”,也是思考大學之義、青春之責的重要契機。作為校長,今天我將與大家一起探討兩個問題:我們是一所怎樣的大學?你們應如何度過大學時光?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有根脈、有魂脈的大學。學校根源于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民族學院,1951年建校,歷經中原大學、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中南民族學院等重要發展階段,學校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從救亡圖存到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始終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永跟黨走、服務國家的赤誠初心與責任擔當從未改變,始終與黨和國家同頻共振、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緊密相連。
七十四載辦學歷程,我們始終賡續“跟黨走開天辟地,為人民興學育才”的精神血脈,恪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學校現為國家民委與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湖北省和武漢市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多次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在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始終走在前列。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有底蘊、有底氣的大學。學校現有56個民族的在校學生3萬余人,專任教師1300余人;建成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學術型碩士點、26個專業碩士點,設立3個博士后流動站。民族學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屢獲A類評價;民族學、化學、藥學等學科,是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獲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2個(其中國家級2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7門。學校建有設施先進的圖書館、體育館、工程訓練中心、音樂廳和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室等,為同學們全面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建校以來,已累計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民大力量。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有特色、有特質的大學。學校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構建以民族學為核心,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國家安全學等交叉學科為突破的學科體系。我們在民族醫藥研發、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民族地區治理等領域,形成顯著優勢,近5年共有400余篇民族工作類咨政報告獲各級政府采納。學校大力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與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開展深度合作,與7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交流關系,為學生成長搭建多元平臺。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有美景、有美譽的大學。校園占地1700畝,校舍面積116萬余平方米。綠樹環湖、四季如畫,是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精神浸潤其中,“一站式”學生社區、多功能書院制等改革成為湖北省育人新標桿,并入選教育部案例庫。“中華文化交流節”“道中華”演講比賽等品牌活動,為校園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蘊。在這里,你們將在融合共進中書寫青春,在文化浸潤中走向成熟。
同學們,你們選擇的不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一個寬廣、深厚、溫暖的人生舞臺。而如何度過大學時光,是你們必須回答的“青春之問”。在我看來,“青春之問”實質是新時代青年對理想、學業、創新與格局的四大追問:
何以立志?即如何矢志報家國、小我融大我;
何以立業?即如何探求真學問、練就真本領;
何以立新?即如何敢向潮頭立、勇爭天下先;
何以立德?即如何共團結之美、立和合之德。
這不僅是個人的成長題,更是我們中南民大人的時代答卷。在此,作為校長、作為師長,我想分享四點期待:
一是以信仰之筆,書寫家國大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呼吁青年“勇當先鋒隊、突擊隊”。從延安時期民族學院的紅色根脈,到如今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使命,學校始終將家國情懷作為辦學核心。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飽受挫折卻不斷浴火重生的文化密碼與精神基因。我們從不缺少榜樣:從延安時期甘于奉獻的民族教育先驅,到今日仍在邊疆基層默默服務的校友;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場上英姿颯爽的徐月同學(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到龍門石窟守護者馬朝龍(我校1993級生物化學專業校友),守護龍門石窟二十八載,今年五月,他當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石窟保護成果。他們無一不是將“小我”融入“大我”,以生命響應召喚。
愿你們:跳出“自我敘事”,走進“時代宏章”,多讀“國情”之書,多行“基層”之路,在實地的觸摸中讀懂真實的中國——而后真正明白,何以忠誠,何以熱愛。以行動詮釋忠誠,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真正成為“復興征程上的奔跑者”。
二是以勤學之犁,深耕專業沃土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大學是系統構建知識、培養關鍵能力的黃金階段。希望你們盡快完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轉變,真正沉下心來、博專兼顧、求真務實。在這個流行“秒懂”“速成”的時代,真正的學問仍需要“慢功夫”“笨功夫”。
學校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工程中心科研團隊的23名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7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今年6月100%實現高質量就業升學,有的赴北京大學等高校深造,有的入職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他們用無數個日夜,將厚積薄發寫成現實。同學們,青春的厚度,在于深耕不輟的堅持,在于終身為學的習慣,更在于對真理孜孜不倦的叩問與追尋。勤學是回應青春之問、成就未來事業的關鍵。
愿你們:少一些“淺嘗輒止”,多一些“向下扎根”,以真才實學回應時代之問。你們要扎根實驗室,以嚴謹求真的態度探索未知;你們要徜徉圖書館,以沉靜專注的身影汲取智慧;你們要拼搏競賽場,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勇攀高峰。
三是以創新之刃,開拓未來疆界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與科技革命交織并進,創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學校在交叉學科布局、有組織科研攻關等方面持續發力,正是為了回應時代變革。無數優秀校友已為我們樹立標桿。
我校1996級化學系校友馬聰,從化學跨向神經生物學,成為“國家杰青”“青年長江學者”,正是對學科交叉創新價值的有力回應;還有計算機學院1998級校友劉勇,以“AI+跨境”重塑行業,帶領公司成功上市。他們的共同點是,永遠好奇、永遠敢試,以敢闖開拓新局、以創新突破邊界。
愿你們:勇敢跨界、不怕“折騰”,既坐得住“冷板凳”,也闖得出“新天地”,主動尋求融合與碰撞,參加一個創新團隊,挑戰一次學科競賽,甚至嘗試一次失敗的實驗——始終保持敢闖的勇氣、創新的銳氣,以持續突破自我、勇于開拓進取的姿態,回應時代的召喚。
四是以團結之槳,共赴星辰大海
習近平總書記講,“團結出凝聚力,出戰斗力,出新的生產力”。我們學校自毛澤東同志親題“團結”校風以來,始終是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之地。在這里,你將遇到不同地域、不同習俗的同窗。文化背景的差異不是距離,而是彼此拓寬認知的契機。中南民大賡續傳承的“團結”二字,是每位同學生命中的領航明燈。
今年剛剛畢業的管理學院18棟603寢室四位女生,用行動共同交出了一份“全寢考研上岸”的青春答卷。她們在書海中并肩前行、在深夜燈火中彼此鼓勵,以集體的力量回應個體的困惑,用同行共進寫下了屬于這個時代,也屬于她們自己的青春篇章。
愿你們:傳承學校“團結”基因,爭做共同體的構筑者、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在共居的溫馨里傳遞溫暖,在共學的課堂上碰撞思想,在共事的協作中凝聚力量,在共樂的時光里收獲情誼。在彼此成就中實現自我超越,在包容互鑒中綻放青春光彩,像一顆顆飽滿的石榴籽,緊緊相擁、密不可分。用每一次真誠的互動、每一份務實的行動,生動詮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深刻內涵,讓團結之花在校園綻放,讓同心之力為時代賦能。
同學們,大學之大,不僅在于大師大樓大樹,更在于它容得下最大的夢想、最遠的征途、最深的思考。愿你們在中南民大這片沃土:
以堅定回答迷惘;
以勤學回應期待;
以創新開創未來;
以團結照亮彼此。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校歌中那句磅礴而溫暖的詞句,與各位共勉:
“學海擊水三千里,書山鑿石一片天。”
愿你們從南湖畔啟航,愛我中華、勇擔使命,不負盛世、無愧青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