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我校師生4人受邀參加由民族畫報社主辦的“到中華”國際交流項目——中外師生赴北京承德赤峰參訪研學暨Z世代走讀中華活動。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曉,國際教育學院學生ILUNGA ANDRE MURHABAZI(剛果(金))、CLEMENT YOAN MARC(法國)和黨委宣傳部教師劉虹一同參加活動。

師生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劉虹 攝
研學團先后參訪了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巴林右旗格斯爾傳習所、巴林右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臨潢家園社區、赤峰博物館、馬鞍山村。在北京,研學團還參觀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
參訪過程中,各地的講解員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各國師生了解承德、內蒙古和北京的歷史發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珍貴的歷史印記和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感受民族地區傳統特色產業結合新技術、新經營方式,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臨潢家園社區,留學生與當地居民學習書法。劉虹 攝
在赤峰現代農業產業園、肉羊產業園等當地特色產業園區,師生們品嘗奶皮子、奶豆腐等乳制品,了解肉牛“公司+養殖戶”經營模式和前沿種羊繁育技術。他們在肉羊產業園了解到,進口種羊價格高昂,但經過科學配種、舍飼繁育、大規模推廣后,能改良當地羔羊品種,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實現當地養殖戶增產增收。產業園占地超140畝,羊舍井井有條,羔羊健康茁壯,留學生ILUNGA ANDRE MURHABAZI(剛果(金))在參觀完羊舍后告訴隨團記者:“我原以為這里的牧民最多養幾十只牛羊,住蒙古包,看到有幾千頭牛的養殖場,感覺很震驚。”
哪個行程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劉曉提及了29日晚在巴林右旗格斯爾傳習所呈現的烏蘭牧騎表演。她說:“我是第一次聽到‘三千孤兒進內蒙’的故事,在演出現場,大家被真摯的表演所感動,不少同學都流下了眼淚。”
活動結束前,民族畫報社組織此次研學成員召開圓桌會議,留學生ILUNGA ANDRE MURHABAZI(剛果(金))和CLEMENT YOAN MARC(法國)說:“這次行程讓我們印象深刻,一路的風景很美,我們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一心。”
據悉,此次活動旨在對外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民族地區的滄桑巨變,真實呈現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著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活動共邀請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20余名中外師生,行走于中華大地,聆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深度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