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對照目標復盤總結,是計算機科學專業名詞“深度學習”的原理,也是自我成長的本質。在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徐勝舟老師看來,從量變到質變是深度學習不變的真理。從教十多年來,徐老師堅持做“深度學習”的領跑者,引領學生在“自我迭代”中不斷成長。
在學生成長的同時,徐老師也一同成長。他曾獲學校優秀共產黨員、“三育人”先進個人、青年教工先鋒、優秀班導師、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等榮譽稱號,連續10年獲評學校“創新指導優秀教師”。2023年,他又被評為學校第六屆教學先進個人,在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教學改革:在變與不變中追求量變到質變
“迭代”是徐老師在采訪中提到最多的詞語,他也將這一原理運用到教學中。多年來,徐老師堅持革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圖文并茂的簡潔PPT模式基礎上,引入動畫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專業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起初,考慮到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問題,徐老師先是采取線上“搖一搖”隨機點名方式,與學生積極互動。“后來有學生反映這樣帶給他們過大的心理壓力,我就進行了調整。”互動方式“更新換代”后,徐老師上課“重點照顧”后排的同學回答問題,一方面促進學生前排就座,另一方面也了解后排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
變化中亦有不變,不變的是徐老師的教學初心和一些好的經驗。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徐老師依然保留著隨時帶紙筆做筆記的習慣,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好筆記。由于高年級課程的知識難度和跨度都很大,徐老師總會在課前抽出時間,為同學們串講之前學到的知識點。知識的脈絡在一遍遍的重復中逐漸清晰,徐老師也將自己的教案爛熟于心。這為他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授課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學生的視角感受課堂,讓徐老師能夠更明確地知道哪些同學上課走神。每當這時,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提醒或是走過去輕輕拍一下桌子,都成了師生之間約定俗成的“暗號”。
多年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徐老師自有一套方法——用軟件工程的思想,將一個完整的項目拆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塊,讓學生像搭積木一樣去逐個實現模塊,然后拼接成一個完整作品。這樣,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會因為畏難而放棄,基礎好的學生也不會因為只實現了零散的小功能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徐老師會設置提交作業的時間節點,并及時關注學生的進度,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無論是不變的工作態度和對待學生的認真勁兒,還是每一屆都在不斷變換革新的教學方法,都讓徐老師收獲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面對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的迷茫,徐老師要求學生找準自身定位,在學習生活中運用“深度學習”原理,明確努力方向,然后逐步逼近。程序設計語言是計算機專業學習的重難點,徐老師用學習外語作為類比,勉勵同學們“從模仿開始學習”。他還指導同學們將“四年寫四萬行代碼”分解成“一周寫兩百行代碼”,肯定學生在量變到質變過程中的點滴收獲。
正是在不斷“迭代”的過程中,徐老師指引學生從點滴的積累開始做起,而他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在一次次的變與不變中收獲學生肯定,結出幸福果實。徐老師多次獲得校級、省級教學成果獎,其所負責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迭代”中先后成為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并于2023年成為我校第二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也是唯一一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課堂教學。
科學研究:在不斷總結復盤中師生共成長
在研究生求學階段,徐老師踏入醫療衛生和計算機相結合的領域,此后他一直將計算機輔助診斷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深耕至今。
徐老師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多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這些研究都是圍繞計算機輔助診斷展開的,即利用計算機定量分析相關影像資料以幫助放射科醫師提高診斷準確性以及對于疾病解釋的一致性。2017-2018年,徐老師還受國家資助于遠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學習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科研能力。
回頭望,徐老師的奮斗之路上,布滿了清晰而扎實的腳印。在學生時代,徐老師就有每周寫總結的習慣,不斷地總結復盤讓他在德國機器人足球比賽中獲得世界杯冠軍。如今,他也將這種方法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他指引同學們每次比賽結束后復盤總結經驗并形成文檔,而下一屆的學生都要去學習團隊前人的總結文檔。在他看來,一份總結是比賽內容的精粹,也是對團隊工作和精神的傳承。正是一份份總結凝結成的“登山杖”,幫助他和學生共同攀登著專業領域的一座座高峰,獲得50多項國家級和國際級競賽獎項。

帶領學生外出比賽。
社會服務:在平等協作中實現團隊價值
除教授專業課程外,徐老師還是學院新思路NewThread小平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2014年,NewThread團隊獲得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最高榮譽──全國首批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務院副總理頒獎及授牌。
新思路團隊采用企業化管理模式,下設CPP、Java、FeWeb、Adroid、iOS、DB等9個技術組,另設宣傳、管理、財務、企劃等多個部門,主要以學生負責人為主,每個小組配備一名指導老師;團隊組成明晰,構架清楚,加上與校外企業的合作,給了學生很多機會。而團隊的管理方式,更是為學生日后走向工作崗位賦能。在團隊中,老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每周五中午一點,新思路團隊會組織中高層召開例會,“任何人遲到一秒鐘都要請所有人喝奶茶”是團隊開會的不成文規定。“這個制度我們已經執行了好多年,和學生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尊重。”徐老師笑言。
徐老師總是盡己所能為學生的未來考慮。一方面,他將做總結的習慣傳授給團隊里的學生。對于自己所帶的CPP技術小組,徐老師要求所有組員做個人周報,組長還要做小組周報,對過去一周的任務和和問題進行回顧和反思,并安排好下一周的工作,以此保證學生每周都能有所收獲。此外,徐老師要求例會以輪流主持匯報的方式進行,以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他還有意鍛煉學生統籌、組織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多技傍身”,全面發展,努力成為社會可用之才。
要學以致用,要有社會責任感,這是徐老師對自己和學生的要求。2020年武漢疫情封城期間,團隊加班加點開發“中南民族大學抗疫物資供應系統”,為學校持續提供系統升級、服務運維、物資數據統計分發等服務,為抗疫貢獻了一份力量。
多年來,徐老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領域不斷鉆研;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深耕科研專項領域。他將自己一路走來積淀的知識、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們,希望同學們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有精通、有所長”,目標明確地去往自己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