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時間,從南湖園到清華園。他說:“道阻且長,行則將至?!?/p>
資源與環境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汪嵐玢,讀研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共8篇。他曾獲湖北省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銀行”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湖北省第九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第一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三等獎,獲國家獎學金和吳澤霖教授獎學金一等獎。如今,成功升博至清華大學的汪嵐玢又將踏上新的學術征程。

鵬程無所限,無畏難者進
“現在可以說是完全脫離了大一的預想,馬上就要去讀博了,這在之前簡直是不能想象的?!背跞朊翊髸r,汪嵐玢對未來的規劃和大多數人一樣,本科順利畢業后就去找份工作,但關于未來的道路總是交錯相連。預習、上課、復盤、拓展,持續學習的過程中,汪嵐玢感覺到自己適合長時間的沉淀性學習,于是萌發了繼續深造的念頭。“想未來在環境領域有進一步的發展,去到更高的平臺,就算沒有考上,也不留遺憾了?!边@是他在備戰考研時的心理狀態。當時,他與同專業的室友互相交流,探討復習中的難點,分享解題技巧,也常常比對學習進度。后來,他與室友共同上岸了民大的資源與環境專業。在那段時間里,他養成了堅持以目標為導向、保持高度熱情的學習狀態。
研一時,汪嵐玢就開始為升博做準備,一周中有6天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他制定了學習計劃,細化時間安排并嚴格執行,形成常態化學習狀態,養成自己的“學習規律”。他注重學習效率,不以投入時間為論,確定每天的學習工作量,逼迫自己提高效率,不浪費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他認為學習是有邏輯性的,日常不斷探索,發現,總結,改進,找到內在邏輯順序,提高學習質量。“每天的安排都是差不多的,看文獻,做實驗,寫文章,周日下午給自己半天的時間鍛煉下身體,3年以來都差不多吧?!彼钪捌诜e累的重要性,覺得實力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研一的時候他就想清楚了研三的時候應該要取得怎樣的成果,并付諸實踐。而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各大期刊上的8篇論文,正是他在碩士研究生階段上交的答卷。
去年暑假,汪嵐玢看到清華大學官網發出了申請通知,抱著嘗試一下的心理,他投入到升博清華的準備中。他向學長咨詢考試方向,同時加大文獻閱讀強度,做好準備應對開放性極強的自命題式試題;他學習量化簡歷信息,以簡練的文字有力地介紹自己,放平心態,在面試時穩定發揮。在高手如云的賽道上,汪嵐玢以突出的科研水平、樂觀的心態、穩定的內核拿到了清華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的通行證。
曲徑未知,與眾同行者遠
“競賽能讓我們與實際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相聯系,并讓我們能夠更深地了解社會生活。”書本上的知識是平面的,而實際社會生活則是立體的。對于汪嵐玢來說,每一次的競賽都是運用和連通書本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個知識“面”,來解決多面的生活問題。在一次次的競賽中,汪嵐玢不斷走出舒適區,突破自我,“學科交叉,合作互贏”的觀念在他的腦海中也愈發深刻。

大四的時候,汪嵐玢參加了湖北省第九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他的競賽之旅也從此時開始。第一次比賽中,他在熟悉競賽流程的同時,遇到了一個難題——撰寫商業計劃書。面對陌生的事物,汪嵐玢和另一位負責商業計劃書的隊員開始上網尋找資料,大量閱讀和參考他人的商業計劃書,不斷模仿它們的結構和大致寫法……最終完成了商業計劃書的撰寫,項目也獲得了銅獎。面對自己未曾涉足的領域,先踏出第一步,探索未知的勇氣會指引每一個勇士在迷霧中找到一縷陽光。
在湖北省“挑戰杯·中國銀行”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汪嵐玢選擇了以有機廢水為研究對象,通過物聯網技術精準調控微生物生長環境,將其轉化為甲烷,實現污水資源利用化。這一項目的成果是用平面的知識,為社會問題作出相應貢獻,真正體現了何為學以致用。不同于第一次比賽撰寫商業計劃書出現的問題,這次是沒有經濟學方面的基礎,汪嵐玢對商業計劃書中經濟的部分無從下手。但他通過和經濟學院的同學合作,再加上其他學院老師的協助,順利寫好了商業計劃書,項目也獲得了銀獎的好成績。
汪嵐玢說,在競賽中,“學科交叉,合作互贏”的觀念一直指引著他,“比賽的關鍵在于合作,每個人各司其職,發揮自己的長處,共克難關,合作共贏?!?/p>
云程漫漫,不忘來路者成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庇谕魨圭愣?,對于科研事業的那份初心與使命就是讓山川高聳挺拔的脊梁,也是讓房屋堅固穩定的棟梁。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階段,汪嵐玢都堅定地選擇了環境保護的事業,并全力奔赴。
銅尾渣資源化利用研究幾乎陪伴了汪嵐玢碩士研究生的整個階段。雖然已有一定的科研經驗積累,但剛接觸銅尾渣資源化利用研究項目時,汪嵐玢還是遇到了不小的阻礙。在最初的半年里,實驗幾乎每天都在失敗,面臨著提取純度不達標等各類問題。其實對于此類項目,汪嵐玢和團隊里的學弟學妹們一樣,都是第一次嘗試,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他擺正心態,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來填補對相關材料性質認識的空白,和導師共同討論改善方案,并繼續實驗。科研事業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業,一項成果的背后是一個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汪嵐玢常常鼓勵大家要有決心和信心,為隊員們提供必要的情緒價值。做了幾百次實驗,汪嵐玢終于在一年后得到了足夠純度的產品。回想起那段日子,他不無感慨:“每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獲。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做科研也需要我們坐得住冷板凳?!?/p>

“論文應該寫在祖國大地上?!痹诃h境研究領域深耕的汪嵐玢一直追求科研成果的應用性,關注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論文內容真正運用于實際生活。他辯證地對待權威性的理論知識,關心前沿科研動態及社會生活,懷著貢獻社會的初心,在專業領域不斷探索與實踐。他說,前行的路上也許會遭受來自外界的干擾,但堅守初心,走自己適合的路,撥云見日,終將到達。未來讀博期間,汪嵐玢選擇新能源電池回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對新方向,他想要進一步提升論文質量,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一份實實在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