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9時,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八角樓成功舉辦首期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校友論壇。本次論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微觀敘事”為主題,匯聚了多位杰出校友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民族學與社會學領域的前沿話題。論壇由學院院長陳祥軍主持,學院黨委書記錢文彬、副院長方長明及部分師生出席活動。
群賢畢至,共敘情誼
論壇伊始,陳祥軍院長對四位嘉賓進行了詳細介紹,并致歡迎辭。他強調,校友是學院發展的重要資源,學院的成長離不開校友的支持與貢獻。他期待通過校友交流與學者分享,進一步推動學院“雙一流”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04級優秀校友李卓苑率先分享了組織此次論壇的初衷。他深情回憶了大學時期的求學經歷,并表達了對吳澤霖先生的敬仰之情。他表示,母校的培養讓他始終心懷感恩,并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為學院的發展貢獻力量。

(李卓苑,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04級校友,現任數智城(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高科技商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
思想碰撞,共謀發展
汪寧女士以“家史即國史”的情懷,分享了父親汪功柱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她通過珍貴的筆記、物件和口述資料,生動再現了父親從被國民黨抓壯丁到投身解放軍、再到赴朝參戰的傳奇經歷。她的分享不僅讓在場師生對志愿軍戰士的奉獻精神肅然起敬,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鮮活的歷史注腳。

(汪寧,畢業于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云南省文史研究館特邀研究員,長陽籍志愿軍戰士汪功柱先生的女兒)

(汪寧女士向學院捐贈經其整理的父親生平回憶口述史資料《一個志愿軍戰士的朝鮮歲月》)
90級優秀校友楊曉以《從南湖到滇海——民族文物工作三十年感悟》為題,分享了自己在民族博物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她回顧了在南湖畔的求學時光,并詳細介紹了在民族文物、博物館學、世界遺產和文旅融合等領域的建樹。她提出,保護和研究民族文物是講好中華民族“三交”故事的重要途徑,并希望民族博物館能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課堂。

(楊曉,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90級校友,現任云南民族博物館信息部副主任,中南民族大學云南校友會會長)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創院院長胡榮教授則以《思考與學術創新:我的求學與治學經歷》為題,分享了他從福建農村起步的學術生涯。他講述了從南開大學社會學到香港城市大學讀博,再到國外訪學的學術歷程,并分享了他在社會學領域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經驗。胡教授的分享不僅展現了他嚴謹治學的精神,也為在場師生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啟發。最后,他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大家的提問。

(胡榮,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博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創院院長)
薪火相傳,聚力前行
論壇尾聲,陳祥軍院長對四位嘉賓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并表達了對校友與學者的感謝。學院黨委書記錢文彬、院長陳祥軍、副院長方長明共同為李卓苑、汪寧和楊曉頒發了校外實踐導師聘任證書。此次論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此次校友論壇不僅是校友情感聯結的紐帶,也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未來,學院將繼續舉辦此類活動,廣納賢才、集思廣益,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民族學學科的轉型升級,為“雙一流”學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上傳:陳猛 初審:劉毅 復審:朱晶晶 終審:舒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