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慶祝第40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在京舉行,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白桑關鎮高廟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我校畢業生馬永飛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這位曾于南湖畔求學的東北人,2015年畢業后,跨越5000公里,從黑龍江遠赴湖北,扎根鄖陽,默默無私地為鄉村孩子們點亮了知識的星光。
不以山海為遠,堅守教育初心
“大學期間,學院組織我們到仙桃沔城高級中學實習。看到孩子們清純的笑臉和對知識的渴望,我開始喜歡教師這份職業。”馬永飛的教育夢在民大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種子。作為教育學院教育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四年的求學生涯中,老師的諄諄教誨、假期里的實習實踐、學長學姐的職業選擇,都使得這粒種子不斷萌芽。

畢業時,他面臨著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是在家鄉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照顧家人,還是遠赴湖北偏遠山區教書育人?面對這個兩難的決定,馬永飛沒有猶豫太久。他認為,身為年輕人,應該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國家亟需教育資源的貧困地區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能只考慮‘小家’,要為‘大家’做點事情。”

帶著這份信念,馬永飛放棄了家鄉的舒適環境和外企的高薪工作,選擇加入資教計劃,投身鄉村教育,前往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劉洞鎮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任教。這一選擇不僅改變了他的個人命運,也為許許多多鄉村學生帶去了溫暖。
融入溫暖新家,扎根大山深處
馬永飛的教育之旅從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劉洞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始。這所學校地處偏遠,條件簡陋。初到學校時,馬永飛分配到的宿舍屋頂漏水,冬天寒風從沒有玻璃的窗戶灌進來,取暖設備和熱水器也不完備。但校領導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讓他感受到了來自“大家庭”的溫暖。學校不僅迅速為他改善了宿舍條件,還主動借錢幫助他度過工資尚未到位的日子。老教師們更是傾囊相授,指導他如何設計課程、管理課堂。“哪里需要我們,哪里就是我們的歸宿”, 正是這些關懷與幫助,成為馬永飛堅守下來的動力源泉。

在他工作的第一個冬天,凍瘡狠狠地咬爛了馬永飛的手和耳朵,這是他在東北家鄉零下二十度的環境下都未曾經歷過。禍不單行,重感冒也來湊熱鬧,異地他鄉內外雙傷,“值不值”的想法又時不時冒出在他的腦海中。

這一天,馬永飛的辦公桌上多了一瓶東西。
“這是什么?誰放的?……”一連串的疑問出現在他腦海里。就在這時,一個陌生號碼打了過來 。
“請問是馬老師嗎?”電話那頭傳來生澀而又客氣的問候。

馬永飛還沒來得及回答,電話那端又開始了熱情的自我介紹,“我是校同學家長啊,她星期天回家給我說你的手和耳朵都凍爛了,問我有沒有治凍瘡的藥。她總說因為馬老師,喜歡上數學了,整個人都變得開朗活潑了很多,看著你手、耳朵都凍爛了,我就找了點土方放在你桌上……”
這些話像一股股暖流涌入他的心中,一下子擊碎了他的逃離念想。馬永飛覺得手上的凍瘡似乎沒那么疼了,感冒也沒那么嚴重了。再一次站在講臺上,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眸,感受到那一顆顆純真善良不摻任何雜質的心,他更堅定了自己要留下來的信念。“那一刻就決定——再也不走了,鄖陽就是家!” 馬永飛找到了自己堅守的理由,徹底打消了“值不值得”的疑慮,他決定在這片大山深處,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用無盡的關愛撫慰那些留守兒童的心靈。
教學育人并重,用愛點亮未來
鄉村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學生的特殊性,尤其是突出的留守兒童問題。鄖陽區的孩子們大多來自貧困家庭,許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孩子們留在家中與祖父母生活。面對這些孩子,馬永飛不僅僅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朋友、親人。他經常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交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他努力學習當地的方言,盡可能用孩子們熟悉的語調與他們溝通。慢慢地,孩子們也開始敞開心扉,把自己的煩惱和愿望告訴他。

馬永飛曾教過的一個學生小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黃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經濟條件拮據,生活十分困難。剛入學時,小黃常穿著一件破舊的白色短袖,身上的汗味和衣服上的污漬讓同學們避而遠之。馬永飛通過家訪了解到小黃的家庭情況后,不僅在課堂上給予小黃更多的關懷,還在生活中主動與他接觸,給予他心理上的安慰與鼓勵。在小黃生日時,馬永飛特意買來了蛋糕,帶著全班同學為他慶祝。小黃感動得熱淚盈眶,對馬永飛說:“馬老師,您比我爸媽還愛我!”。
這件事不僅深深打動了馬永飛,也讓他更加意識到教育的責任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情感的傳遞與心靈的撫慰。正如馬永飛自己所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孩子們生命中的‘點燈人’,我們要用愛和關懷點燃他們的希望,讓他們相信未來是光明的。”

面對艱苦的工作條件和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馬永飛從不言苦。“鄉村教育有機會讓這些孩子走出大山,擁有更廣闊的未來。”他認為,教育者不僅要教會孩子們知識,還要讓他們在校園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與價值。他積極推動學校的社團建設,開設了包括書法、器樂、科技、體育等多種興趣小組,讓每個孩子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發展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此外,馬永飛還注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特別是推動大課間活動的開展。他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了跳鬼步舞、誦讀經典等一系列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文化自信。每當課間鈴聲響起,整個校園便充滿了歡快的運動聲和朗朗的讀書聲。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僅獲得了知識,還鍛煉了身體,提升了精神面貌。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和潛力,教育的任務就是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不論他們來自哪里,不論他們的家庭背景如何,我們都要讓他們感受到學校是一個可以展示自我、追求夢想的地方。”秉持這樣的教育理念,許多孩子在馬永飛的指導下,逐漸變得自信、陽光,學會了團隊合作,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牢記使命信念,共鑄家國夢想

馬永飛的九年堅守,正是國家鄉村教育政策成果的縮影。近年來,國家通過“特崗計劃”等政策不斷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支持,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任教,為鄉村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年輕教師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了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作為其中的一員,曾經被“大家庭”所溫暖的馬永飛,如今也成了點亮別人的星星。
每當有新一批年輕老師到來時,馬永飛都會與他們一起備課,指導他們如何解讀課程標準、分析教材、設計教學方案等,引導年輕教師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他還定期觀摩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在評課的時候,細心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改進建議。在馬永飛的鼓勵與幫助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教師逐漸成長起來,扎根在鄉村教育之中。

在這九年里,馬永飛見證了鄉村教育的巨大變化。從教學設施的改善到師資力量的增強,從學生學習環境的舒適到學習資源的豐富,國家政策的支持為鄉村教育源源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他深刻感受到教育事業正在逐步向前發展。然而,盡管條件逐步改善,鄉村教育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師資匱乏等。面對這些困難,馬永飛并沒有退縮,而是繼續堅守鄉村教育,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教學方法,致力于提升教學質量,讓更多的鄉村孩子能夠走出大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所有的堅守和執著,都是因為熱愛。”這是馬永飛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不僅深愛著教育事業,更深深愛著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在馬永飛的影響下,一些學生也在心里種下了教育的種子,當他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走出大山的那一刻,教育的接力棒開始傳遞。其中,他的學生岳霞莉、曹普、孔令婕都選擇了師范類的專業,想在以后成為像馬老師一樣的人。正如他曾幫助過的小黃在春節時給他發來的那條短信:“馬老師,您是點亮我生命的人,我很幸運是您的學生,也希望有一天能像您一樣,去點亮別人的生命。”

今年9月,馬永飛從劉洞鎮九年一貫制學校調到白桑關鎮高廟九年一貫制學校,任該校的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開始承擔更廣泛、更重大的責任,身份的轉變讓馬永飛感到既興奮又倍感壓力。他說,“我會一輩子做老師,做孩子們的引路人。”
長期以來,我校號召并鼓勵畢業生扎根基層、扎根鄉村教育,不斷涌現出資教蘄春縣鄉村中學何歡、宣恩椿木營鄉趙文勇、十堰市鄖陽區劉洞鎮馬永飛等一批批先進典型,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大學生“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這些從民大畢業的年輕教師,承載著無數孩子的未來,也承載著鄉村教育的希望與光明。
上傳:陳猛 初審:劉毅 復審:朱晶晶 終審:舒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