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馬新生,1991級經濟管理系校友,現為萊商銀行分行行長,是其家族中首位踏入民大校園的學子。在他影響下,陸續有8位親屬考入我校,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民大校友世家”。如今,這個家族的民大畢業生已在政府機關、企事業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書寫著各自的精彩人生。馬新生校友坦言,家族的成長蛻變與民大的培養密不可分。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們得以傾聽一段跨越30年的情緣故事,感受民大精神在一個家族中的傳承與綻放。
緣起1991:北方少年與南方學府的真情邂逅
1991年的秋天,來自山東萊蕪的馬新生背著行囊,第一次踏上了武漢的土地,走進了中南民族學院(現中南民族大學)的校園。這份選擇,源于一個北方少年對南方的向往,更源于對經濟學專業的執著追求。翻招生導報時,他恰好看到民大的經濟類專業在山東有招生名額,由此開啟了他和家人與民大的奇妙之旅。
初入校園,民大的一切都讓這位北方少年感到新鮮與溫暖。“林蔭大道兩側的梔子花、香樟樹、桂花樹,一到開花的季節香氣滿園,完全滿足了我對南方大學校園的所有憧憬。”更讓他動容的是師生間的溫情與同學間的包容,“老師們和藹可親,不管是上課還是請教問題時都耐心十足。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這都是我心中大學該有的樣子。”

馬新生(右)當年與同學在校門口合影。
篤行求學:民大沃土上的成長與積淀
在民大的四年,是馬新生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更是個人品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國際金融、會計學原理、經濟法等專業課程,為他日后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他在圖書館自學《貨幣銀行學》的經歷,更成為了職業生涯的重要伏筆。
校園里的點點滴滴,都鐫刻在他的青春記憶中。周末和小伙伴在簡陋的體操棚跳交誼舞,在露天電影院看一場難忘的電影,或是和宿舍兄弟揣著啤酒、花生米躺在文科樓前的草坪上暢想未來,這些鮮活的場景,構成了他最珍貴的青春注腳。

馬新生參加畢業30周年活動在文一樓前留影。
談及師生情誼,馬新生格外懷念與和經濟管理系原系黨總支書記童慶華的交往。當時擔任班長的他,曾因115宿舍衛生問題陷入困境,幾個調皮的同學極不配合管理。“我去找慶華書記傾訴,他一點架子都沒有,陪著我一起找同學談心,慢慢化解了矛盾。”從老書記身上,馬新生學到的不僅是管理方法,更有待人接物的溫度,“他就是我的人生導師,那種循循善誘的態度,我一直記在心里。”
校園活動與實踐經歷,則磨練了他的意志,拓寬了他的眼界。作為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團體操的參與者,他堅持訓練整整一年,“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練,雖然苦,但磨練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匯演時展現民大風貌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暑假期間赴十堰中國二汽集團的社會實踐,則讓他第一次走進大企業,了解汽車生產流程與行業發展趨勢,這段經歷讓他對社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對后來的就業幫助很大。

馬新生(后排左二)與團體操隊同學合影。
然而,求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職業迷茫曾讓他一度深感困惑。“不知道未來該往哪個方向走,學習沒重點。”意識到問題后,他不再滿足于課堂知識,而是泡在圖書館里專攻《保險學》《貨幣銀行學》等金融領域書籍。“那段自學經歷特別關鍵,后來我去保險公司應聘過,最終扎根銀行領域,這些知識都成了我的底氣。”馬新生感慨道,“大學生一定要用好圖書館這個寶藏,不要局限于課本,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課程去自學。”
如今,馬新生經常會送家里的晚輩來民大報到。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民大的校訓——“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當時一下子就被打動了,感覺這八個字就是為我量身定制的。”雖然入學時沒有校訓,但他發現自己一直都在踐行著這樣的精神。當他踏入銀行行業,憑借在民大打下的扎實專業基礎和“篤信好學”的態度,他在工作中表現突出,專業能力在同事中名列前茅。而民大“自然寬和”的文化,也融入了他的職業操守中。“待人接物始終抱著謙虛的態度,無論是對客戶還是下屬都是遵從內心的善良,竭誠為他人著想,與之產生共情,從而達成共識。讓他人舒服感,自己從中獲得幸福感。”
薪火相傳:從一人到九人的“民大世家”
馬新生的成長與成就,家人都看在眼里。“我經常跟家里人講民大的好,校園美、學風正、老師親,專業設置也接地氣。”在他的“宣傳”與示范下,家族里的侄子、外甥女、表弟、堂弟們紛紛將民大列為報考目標。“他們都來問我民大的情況,我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們,他們聽完都特別樂意來。”
從1991年馬新生入學,到如今,家族中已有9位成員先后成為民大學子。他們畢業走出校園后,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3人任職于銀行,2人進入政府機關,2人投身企業發展,還有1人自主創業。其中,堂弟馬良山成績尤為突出 —— 美國威斯康星州州立大學軟件工程碩士、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生課外導師、山東省政府專家庫專家、上海迪士尼國際旅游度假區信息化規劃唯一執筆人,中國軟件上海公司副總經理。主持主導撰寫了杭州、濟南、金華、松江、富陽等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在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人工智能相關論文,系《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數據治理體系》課題主要參與人員,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公共數據治理、以大模型技術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此外,堂弟馬新雷、表弟米恒磊分別是兩家企業經理,堂妹馬萌萌、堂弟馬棟、侄子馬賽皆在銀行工作,表弟金浩是國家統計局淄川調查隊副隊長,外甥女魏晨曉是萊蕪區人社局科長。

米恒磊、馬棟、金浩、馬新生、馬萌萌、魏晨曉(從左至右)7位家族校友在萊蕪紅石公園留影。
“每次家族聚會,聊起民大,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話里全是感激。我們還開玩笑說,民大簡直是為我們家族開辦的。”
這份對民大的深厚情感,源于學校開放務實的培養模式。“民大的教育不片面追求科研,而是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所以畢業生適應能力特別強,就業方向寬。”馬新生以自己的專業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剛興起,院系就及時調整專業,增加經濟領域新課程。學校對社會需求的敏感度很高,培養的都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感恩遇見:民大是家族的“幸運密碼”
當被問及用一個詞形容民大在家族中的意義時,馬新生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感恩遇見”。“遇見民大是我一生的幸運,更是我們整個家族的幸運。沒有民大打下的基礎,我們的生活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從一人求學至九人傳承,馬新生家族與民大的數十載情緣,是民大育人成果的生動見證。“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精神,在這個家族中代代相傳;而民大開放包容、務實求真,昂揚向上、止于至善的校園文化,也滋養著這個家族不斷成長。這份跨越三代的深厚情誼,不僅是一段佳話,更是民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理念的鮮活實踐。
后記:與馬新生校友交談的過程中,他的言語樸實而真摯,提及民大的每一個細節都飽含深情。從1991年的初遇到如今的代代相傳,民大早已成為這個家族的精神紐帶與成長沃土。正如其所說,民大是“人生中性價比最高的大學”,這份認可,是對母校最珍貴的回饋。而這個“民大世家”的故事,也將激勵著更多民大學子,帶著母校的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篤行不怠。
(圖片由被采訪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