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趙超研究員應邀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基于質譜空間組學的環境污染物毒性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由資環學院由陳柯副教授主持,學院師生積極參加此次講座。
質譜成像技術(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SI)是一種基于質譜技術發展而來的新型分子成像技術,主要通過直接掃描生物組織切片,同時獲得生物分子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信息,具有免標記、高通量和高分辨等優點。趙超研究員結合質譜成像和空間代謝組學技術向同學們主要介紹環境暴露的質譜空間組學要點。趙老師首先從質譜成像技術的方法論引入,并介紹其適用范圍及結合其他技術的應用,如MSI借助多種臨床攝影組學和組織病理學技術,包括超聲、PET/CT、MRI等,可實現疾病的多階段、多病灶實時監測和物質分子變化、疾病演化研究。接著趙老師分享了兩個MSI多組學的環境毒理學研究案例:1.環境中典型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BPA)及其替代品雙酚S(BPS)的暴露與乳腺癌發展的因果關系,通過采用脂質和蛋白的質譜成像結合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相關的分子機制進行初步探索;2.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孕期暴露導致子代認知行為障礙以及多器官損傷,通過對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多尺度網絡建模分析,從代謝物豐度和代謝物-代謝物相關性兩方面,揭示了小鼠胚胎應對PM2.5暴露的多器官代謝協同反應,為環境毒理學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此次的講解為同學們進一步科普了質譜技術的前沿領域,同時陳老師表示希望學院的青年教師有機會與趙老師展開持續交流合作,為我院師生科研提供新思路。

趙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通過香江學者計劃在香港浸會大學開展博后工作。研究方向為質譜多組學和質譜成像方法開發、環境污染物的生物體暴露和健康危害機制研究、腫瘤代謝機制等。以一作/通訊作者在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Nucleic Acids Res., Sci. Bull., Mass Spectrom. Rev., The Innovation 等)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國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廣東省面上基金、深圳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