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調查研究中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1月10日到1月12日,資源與環境學院寒假社會實踐小隊來到了武漢市蔡甸區氣象臺實地了解氣象監測活動。

團隊成員參觀武漢市蔡甸氣象局
實踐小隊在蔡甸氣象局,聚焦武漢因市區面積過大和監測站過小的情況,造成市區氣象監測精準度和穩定度不足的難題,因地制宜探討改進方案。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同學們與當地科研院所展開交流對話,深入了解氣象局監測的“三基:地基、天基、空基”,和當前國內的天氣監測算法和國際上天氣監測算法的差別,以及武漢市降水“以點帶面”的監測手段,總結武漢市天氣監測和預報的不足之處,為武漢更加精準的天氣預報提出建議和方案,努力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蔡甸氣象局內部風景
大氣環流運動的不確定性使天氣變化莫測,加之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區屬的地理環境不同,使得天氣預報總是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的出行。通過本次對氣象局的參觀與學習,隊員們深入了解學習氣象報道的流程和方法,探求影響武漢市氣象報道的重要因素,在與氣象局的工作人員交流學習中,盡力探尋提高氣象報道準確度的方法,加深公眾對氣象局報道和預測的信任,從而提高武漢市民生活和出行的幸福感。


氣象局內檢測儀器
經過調查,隊員們討論出的優化方案考慮以地方特殊氣候因素為切入點,對三大模式的數據進行調整和加權,從而提高預報的適應性和準確性。作為研究對象的武漢被譽為“千湖之城”,其特殊氣候因素自然是湖泊眾多,共有166 個天然湖泊,占市域面積的四分之一。團隊查閱資料,明確了湖泊對氣候的具體影響機制通過分組記錄預測數據的方式,進而將湖泊的數據與三大模式的數據進行整合,從而生成更符合武漢實際情況的天氣預報,順利完成了本次實踐目標。
團隊成員表示,經過本次實踐深刻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的意義,也認識到了團隊協作和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也深刻體悟到氣象工作者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