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院孫杰教授團隊周慧敏老師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了題為“Amphiphilic nanowire-assisted monomer shuttling enables ultra-selectiv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for water purification”的論文。論文提出了一種兩親性納米線介導單體穿梭的制膜過程調(diào)控策略,進而制備了一種超高選擇性水處理反滲透(RO)膜。該策略利用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的兩親性,在水/正己烷界面自組裝形成連續(xù)固相界面,通過間苯二胺(MPD)的預富集與跨界面穿梭,形成了高交聯(lián)度、高比表面積的聚酰胺(PA)層,從而有效提升了RO膜對小分子中性微污染物(SNOCs)的去除效果。本研究為高性能RO膜材料的精準構(gòu)筑與RO水處理新技術(shù)的構(gòu)建提供了新思路。
圖文導讀
研究首先采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與水、正己烷分子的相互作用能。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上的硫原子、羧基與水分子、正己烷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均為負值,表明納米線上可與水分子和正己烷分子自發(fā)成鍵,證實了納米線的兩親性(圖1a)。偏態(tài)密度、差分電荷密度和晶體軌道哈密頓布局分析揭示了體系的成鍵機制,進一步確定了納米線兩親性的本質(zhì)是氫鍵作用(圖1e-f)。同時,納米線具有高度對稱結(jié)構(gòu),S原子位于納米線的骨架,而兩親性-COOH基團則為納米線的游離基團,因而納米線有望在水/正己烷界面實現(xiàn)有序自組裝(圖1g)。

圖1. 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兩親性模擬分析。(a)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與水/正己烷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能;(b-e)偏態(tài)密度(PDOS)用于探究相關(guān)原子間的成鍵機制;(f)晶體軌道哈密爾頓布局(COHP)用于解析氫鍵的穩(wěn)定性;(g)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的兩親性源于其上的兩親性S原子和-COOH基團。
基于分子動力學模擬解析了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在水/正己烷界面上的自組裝行為。結(jié)果表明,正己烷中的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在初期呈現(xiàn)無序狀態(tài)(圖2b),但其會迅速聚集到水/正己烷界面并進行自組裝,最終組裝成有序且均勻的固相界面層,證實了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具有自組裝的特性(圖2c)。高分辨率俯視圖像顯示,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在界面上的覆蓋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從0 ns時的65.7%增加到30 ns時的100%),表明自組裝行為在30 ns即可完成并形成連續(xù)固相界面層(圖2d-h)。隨著兩親性納米線自組裝進程,納米線分子間氫鍵數(shù)量增加,即氫鍵是自組裝的主要驅(qū)動力(圖2i)。

圖2. RO膜的制備示意圖和分子動力學(MD)模擬。(a)具有自組裝CdII/L-半胱氨界面的RO膜制備示意圖;(b)初始的MD模型(納米線隨機分散在正己烷中);(c)最終的MD模型(納米線自組裝后均勻分布在水/正己烷界面);(d-g)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自組裝的俯視快照圖,每10 ns拍攝一次,共持續(xù)30 ns;(h)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在水/正己烷界面處的覆蓋率;(i)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之間氫鍵數(shù)隨自組裝時間的變化。
將自組裝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引入RO膜制備的界面聚合過程,得到了新型高性能RO膜。納米線的引入顯著提升了RO膜的水滲透性,由0.8 ± 0.2 L?m?2?h?1?bar?1提升至3.6 ± 0.1 L?m?2?h?1?bar?1(圖3a)。同時,水滲透性最佳的RO-0.05(納米線投加量為0.05 wt%)膜對NaCl的截留效果也最優(yōu),達98.9 ± 0.2%,此性能源于RO-0.05膜的高交聯(lián)度(95.2%, 圖3b)。RO-0.05膜的分離性能優(yōu)于文獻報道的RO膜,打破了膜水滲透性和選擇性之間的trade-off效應(圖3c-d)。更重要的是,相較于RO-0膜,RO-0.05膜對9種SNOCs的截留率均有顯著提升,且其水/SNOCs選擇性優(yōu)于文獻報道的RO膜材料(圖3e-f)。

圖3. 具有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自組裝界面的RO膜的滲透選擇性。(a)膜的水滲透性和NaCl的截留率;(b)膜的交聯(lián)度;(c)RO-0.05膜的性能(水滲透性和水/NaCl選擇性)與文獻數(shù)據(jù)的比較;(d)運行時間對RO-0.05膜(性能最佳)的水通量和NaCl截留率的影響,以評估膜的穩(wěn)定性;(e)膜的SNOC截留率;(f)RO-0.05膜的性能(水滲透性和水/SNOC選擇性)與文獻數(shù)據(jù)的比較。
進一步揭示了納米線自組裝提升RO膜性能的機制。CdII/L-半胱氨酸自組裝界面的引入不僅提升了的膜表面積比,還優(yōu)化了微觀水分子傳輸流道,從而顯著提升了RO-0.05膜的水滲透性(圖4a-b)。同時,在納米線自組裝前不引入MPD,消除了納米線的預富集作用,制備了NMPD(無MPD預富集)對照組膜,發(fā)現(xiàn)NMPD膜的NaCl截留率(11.2 ± 2.2%)顯著低于RO-0.05膜(98.9 ± 0.2%)(圖4c),表明CdII/L-半胱氨酸自組裝界面介導的MPD穿梭(可實現(xiàn)MPD的預富集)是膜截留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圖4d-g)。

圖4. 膜分離性能提升機制。(a)RO膜的表面積比;(b)三種傳統(tǒng)RO膜的水滲透性和NaCl截留性能:在PES基底上制備的PES-RO膜、在負載自組裝納米線的PES基底上制備的PES-SAN-RO膜和在負載未進行自組裝納米線的PES基底上制備的PES-NSAN-RO膜;(c)RO-0.05和NMPD(無MPD預富集)膜的水滲透性和NaCl截留率;(d-g)納米線介導MPD穿梭和MPD預富集用于構(gòu)建致密PA層的示意圖。
小結(jié)
CdII/L-半胱氨酸納米線的兩親性促進其在水/正己烷界面自發(fā)自組裝,驅(qū)動力主要來源于氫鍵作用。通過自組裝納米線固相界面介導的MPD穿梭,實現(xiàn)了MPD的預富集,從而保障了有機相中MPD單體的充分供應,加速了界面聚合反應動力學過程,進而制備了小分子中性有機污染物高效去除的RO膜。膜截留率的提升源于聚酰胺交聯(lián)度的顯著提升,而膜水滲透性的顯著增強主要源于納米線對水分子微觀流道的優(yōu)化,以及界面?zhèn)髻|(zhì)傳熱調(diào)控強化高比表面積膜結(jié)構(gòu)的形成。本研究基于納米線自組裝調(diào)控的界面聚合策略對于未來膜材料的設計與優(yōu)化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