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共生:創新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稻蝦、稻蟹共生是一種將水稻種植與河蝦、河蟹養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讓稻田成為河蝦、河蟹的棲息地,而河蝦、河蟹則為稻田帶來天然肥料和病蟲害控制,從而實現一田雙收,生態與經濟效益并重。“稻蝦(蟹)共作”模式讓昔日的撂荒耕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了穩糧增收、糧漁共贏目標,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了農業生產綠色化、生態化和高效化,加快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實地調研:綠色生態的直觀體驗
6月25日下午專題組同學與當地的小龍蝦養殖大戶向紅進行了訪談,了解養殖品類、規模、技術方法及捕撈要求等內容。


6月26日凌晨5:00,專題組的同學心懷好奇之心早起來到向紅養殖場地,實地觀察蝦蟹飼養及小龍蝦捕撈過程。
稻田里,稻葉隨風搖曳,而河蟹在水下穿梭,水稻種植為河蝦河蟹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而飼養河蝦河蟹不僅提升了稻田土壤質量,還減少了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真正實現了綠色生態農業的目標。
稻蝦共生:三月份放種蝦和蝦苗,一畝地需要放100只左右種蝦,6000只左右蝦苗,生長周期30天左右,到了四、五月份就可上市出售。
稻蟹共生:種水稻之前放20000多苗扣蟹,120天后即五、六月份時,開始種水稻。中秋節時水稻收割,螃蟹也可上市銷售。
一個有趣的常識問題:如何分辨公蝦母蝦?答案是公蝦腹部有四個副爪,母蝦則沒有。

綠色發展:邁向鄉村振興,共繪富裕藍圖
芷藥坪村采取種養結合的模式,將水稻種植與龍蝦、螃蟹養殖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流轉土地,形成稻蝦、稻蟹共生的特色發展方式。在保證基本農田合理合規運用的同時,創新農民收入增長新渠道,提高村民收入。未來,芷藥坪村計劃進一步擴大稻蟹共生的規模,并探索更多元化的生態農業模式,旨在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典范。
參與實習的全體師生深感榮幸能夠見證并記錄下這一過程,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會有越來越多的鄉村加入到綠色農業的行列中來,共同繪制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
(責編:劉麗娜,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